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与中医药教育的曲折发展

一、中医药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从1966年至1976年,我国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8月,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此后,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在短时间内红卫兵运动迅猛兴起,到处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冲击党政机关。从1967年1月起,“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很快发展为“打倒一切”以至“全面内战”的严重局面。在混乱态势下,各中医院校被动地卷入“内乱”的洪流中,党政领导体系趋于瘫痪,正常教学科研活动几近停止,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办学秩序处于混乱状态

在“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后,各中医院校受到政治运动的强烈冲击,《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文章在各所校园内引发轩然大波,“批判”“横扫”“打倒”的浪潮波及各中医院校,整个中医药教育体系处于无组织、无法律、无约束状态之中。一些中医院校出现红卫兵等组织,到处抄家、揪斗、搞游街示众、“抢黑材料”、“抢档案”。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造反有理”口号的冲击下,开始了群众性“革命大串联”。校内群众组织互相对立,在“砸烂旧党委”等口号的冲击下,学校各级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大批知识分子被扣上“黑帮”“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一顶顶政治帽子,被抄家、游街、戴高帽、关“牛棚”,甚至私设刑堂、辱骂毒打。不仅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极大的摧残,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有的中医院校派性斗争不断,以至上升为残酷的武斗,造成人员无谓的牺牲。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财产设施遭受惨重的损失,在破除“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过程中,无数中医药文化典籍、器具文物被付之一炬。如长春中医学院,医史陈列馆中许多珍贵医史文物丢失,至今下落不明;中药标本室里一些珍贵标本被损坏;针灸模型室中,国内少有的、在当时是一流水平的“针灸玻璃人”等教具被损坏;诊断示教室被撤销,大量教学仪器被毁。

① 湖北中医学院编志办公室 .湖北中医学院院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89:38

② 杨天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史:上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18

③ 《长春中医学院院史》编辑委员会 .长春中医学院院史(1958—1985)[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68

(二)人才培养工作基本停滞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础职能之一,但是“文革”期间的非正常状态,使中医药教育未能发挥应有的人才培养作用,甚至连基本的招生就业工作都难以正常进行。1966年6月,由于“文革”的发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其中称:“为了使高等学校和高中有足够的时间彻底搞好文化大革命,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通知》还表示:“高等学校招生,是关系到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大问题,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解放以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虽然不断地有所改进,但是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这种招生办法,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招生考试制度遭到废止,此后,中医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处于停滞,1966年“文革”开始后,中医院校基本上停止招生。如长春中医学院从1966至1971届毕业生均在学校“停课闹革命”,开展对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全面批判,直至1970年才基本完成1971届以前的毕业生分配工作。再如中等专科教育领域,宁夏中医学校自“文革”开始后便停止招生,直至学校撤并也未曾恢复。高校招生工作的停滞长达5年之久,致使我国中医事业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

④ 《长春中医学院院史》编辑委员会 .长春中医学院院史(1958—1985)[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75

⑤ 宁夏卫生志编纂委员会 .宁夏卫生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699

二、革命委员会体制建立及中医院校的合并

(一)革命委员会体制的建立

“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并没有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相反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创伤。毛泽东起初设想“文化大革命”进行三个月至半年就收尾。但是,这场运动如狂烈的脱缰之马,难以控制,他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力措施。196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的决定》,提出由人民解放军“支左”,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地方各单位。在1967至1968年,工宣队、军宣队相继进驻各中医院校,成立了学院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革委会),主持学校的各项工作。革委会的成立,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文革”之后的无政府状态,承担起组织学校日常工作和管理的责任,对于恢复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医疗秩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革委会是在“全面夺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建立过程又是各造反组织争权夺利的过程。革委会体制的弊端及其成分的严重不纯,加之它在各项工作中执行“左”的方针政策,给中医药教育事业仍造成了很大损失。如上海中医学院在1968年7月至8月,市革委会小分队、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后,学校实行工、军、革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对稳定政治局势起到一定作用,但继续推行 极“左”路线,搞所谓清理阶级队伍、清查“5·16”分子、“一打三反”(打击阶级敌人,反贪污、反盗窃、反投机倒把)的同时,举办“抗大式学习班”,将所有中层以上干部都进行隔离审查。因此,革委会体制的建立,虽然使混乱表面上得以控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革”对中医药教育事业造成的伤害。

① 本书编写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115

②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志[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72-73

(二)中医院校的合并潮

随着革委会体制建立,各中医院校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又面临着学校合并、迁址等挑战。在“文革”时期,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的合并是这一阶段中医药教育的一大特征。合并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中、西医院校合并为新医院校;第二种为将中医院校并入西医院校。据统计,“文革”时期合并的中医院校如下表所示。

表1-5-1 “文革”期间中医院校合并情况一览表

续表

中、西医院校的合并,其出发点源于对实现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体现出再造新医学的尝试。自近代以来,我国医学有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根据国情探索我国的医学道路,实现中西医结合和“创立中国统一的新医药学”,作为学术问题,应当允许人们进行讨论。但在“文革”时期,一度把“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药学”提到不适当的高度,把这一口号作为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产生了极大问题。为了加速实现中西医结合,在教育领域的措施就是实行中、西医院校的合并。但事实上,中、西医院校的合并,取消了中西医学各自的长处,在中西医之间出现了某些人为的矛盾与隔阂,破坏了中西医的团结合作。总之,中西医学院校的合并,来回折腾,物质丢损,人才流失,元气大伤,给中西医结合工作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以“文革”时期的教材工作为例,中医学第三版统编教材于1974年10月至1977年9月编写,为了符合当时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有了大幅调整,三版教材较前两版教材进行了较大改革,将中医课程与西医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在教材编写时省去“中医”二字,如“中医内科学”改为“内科学”、“中医外科学”改为“外科学”、“中医妇产科学”改为“妇产科学”等。如此简单将中西医学科知识合二为一,并未能考虑中西医学理论体系与知识的特殊性,实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对于中医药教育的极大干扰。

① 朱潮,张慰丰 .新中国医学教育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0:145-147

② 李友白,朱亮,步达,等 .中医药高等教育一至四版统编教材略探[J].中医教育,2017(01):76

三、面向基层开展中医药教育

在“文革”时期,“六二六指示”对于中医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六二六指示”是指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身边医务人员谈话时说道:“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年。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是在实践中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和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具有其现实出发点: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并不能充分地享有医疗资源。因此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针对基层的流行病、常见病,着重满足人民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毛泽东所提出的这条卫生路线,符合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历史维度与世界维度上均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对此,卫生部表示:“当前卫生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坚决执行中央和主席的指示,切实把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坚决依靠党、依靠群众,实行领导、卫生人员和群众三结合,采取革命的措施,尽快地把我国农村卫生的落后面逐步改变过来。”而在医学教育领域,卫生部也作出了一定调整,如缩短学制开设三年制班级;面向农村培养医生;将医务人员下放至农村等。但是在“文革”期间,从“左”的方面去理解与执行“六二六指示”,不顾教育与中医学科的内在规律,只是片面地强调要面向基层办学,对于中医药教育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505

② 李玲 .医疗卫生改革的问题与出路: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崭新探索[J].现代哲学,2015(05):36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29-230

(一)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高等学校开始招生复课。文件规定高等学校废除招生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各中医院校的招生工作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但是通过推荐入学的工农兵学员之前来自机关、工厂、部队、学校、农村等不同单位,学习基础及文化水平不一,学员年龄差距较大,对待学习中医的态度与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之中医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大幅改动,以及政治运动的冲击,不少工农兵学员并不能达到能够掌握和运用中医的培养目标。

(二)由长学制改为短学制

在各中医院校简单推行短学制,试图通过缩短学制培育大批医务人才充实到基层。作为各院校主要教育对象的工农兵学员班学制多缩短为三年,此外还开办有一些短学制的培训班。如长春中医学院,三年内学习科目为西医学基础(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学习时间为一年,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时间为一年半,最后半年为临床实习。云南中医学院因学制缩短,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相应更动,学时减少,实习半年。 所开课程有:政治课、医史、医古文、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各家学说、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五官科学等。如此缩短学制,教学内容十分简略,客观上也难以使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储备,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④ 《长春中医学院院史》编辑委员会.长春中医学院院史(1958—1985)[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79

① 张德厚.云南中医学院院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9:33

(三)推行“朝阳农学院经验”

1974年12月下旬,国务院科教组、农林部和辽宁省委联合召开了“学习辽宁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现场会”。会上肯定了朝阳农学院坚持在农村办学、分散办学,越办越大、越大越向下、社来社去、毕业当农民的所谓经验,要求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学朝农、找差距、迈大步,让朝农经验尽快在本地区、本单位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医药教育领域又刮起了一股学“朝农”的风潮,各中医院校一味突出“开门办学”“分散办学”,强调“一根针、一把草、一双手”。“开门办学”“分散办学”要求师生到基层一线,在为贫下中农服务中学习医学知识。但在实际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湖北中医学院1971级学员分赴十多个点,边实践边上课半年,1973级学员曾三次下乡到6个县进行教学。黑龙江中医学院开门办学点分布在省内50多地,由于办学点过于分散,学院无法组织教学,授课计划难以落实。虽然“开门办学”“分散办学”使师生贴近基层,也在实践中学习了一些知识,但是其实质是“以干代学”,破坏了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削弱了基础课的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同时,一些院校搬到缺医少药的乡村,包括一些医疗设备、资源刻意地搬迁到基层,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难以像城市般形成集聚效应。

② 湖北中医学院编志办公室.湖北中医学院院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47

③ 杨天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史·上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