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

马继兴等考证马王堆汉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所出土医书大致在战国至秦汉之际。从两部脉灸经记载可见,在先秦时期,古人在经脉方面已有初步认识,为《黄帝内经》的肝经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调肝方面,虽未明确提到调肝治法,但遣方用药已体现调肝思想。

(一)两部脉灸经对肝经脉的认识

马王堆汉墓医书所载足厥阴脉的循行及病症均为《黄帝内经》所述之雏形。《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经脉循行,言“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如“疽病,上入䏶间。”关于主病,言“䏶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皆有此五病者,又烦心,死”。若上述足厥阴脉所主五种病皆有,且烦心者,预后不良。《阴阳十一脉灸经》关于经脉循行,言“足厥阴之脉,系于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五寸,而交出于泰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穿少腹,大眦旁”;关于主病,言“丈夫则疝,妇人则少腹肿,腰痛,不可以仰,甚则嗌干,面骊”,所生病“热中,癃,,偏疝”。其中很多描述与《黄帝内经》中足厥阴肝经的循行以及“是动病”及“所主病”相近。

(二)《五十二病方》载调肝之方药

《五十二病方》成书于先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记载了52种疾病的用方。书中未明言“调肝”,但某些疾病的组方用药法度与后世调肝治肝思路相合,包括睢(疽)病、痉病等。如“疽病:冶白蔹、黄蓍、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方中伍以芍药以酸敛柔肝,川椒、吴茱萸以暖肝散寒,从而治疗疽病。又如痉病的治疗:“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伸而不能屈。治之,熬盐令黄,取一斗,裹以布,淬醇酒中。……一方:伤而痉者,以水裁煮李实,疾沸而抒,浚取其汁。”痉病可见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有外感内伤之别。此方以李实酸甘化阴,柔肝缓急,制刚强暴戾之肝风,以治疗内伤之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