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帝内经》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其所述之“肝”,并非单纯的肝脏解剖学概念,而是包括了肝脏象、肝经脉等的生理、病理。初步建立了肝脏象和肝经脉的理论体系,提出调肝的治则治法。

(一)肝脏象

1.肝脏象生理

在脏腑君臣格局中,将肝定位为带兵作战、智勇兼备、深谋远虑的将军,所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点明肝在脏腑系统中的地位,同时生动描述其主动而善行气,疏泄而能藏蓄,从而统筹全身气血津液运行的生理功能。

肝之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胆汁的分泌及水谷精微的敷布,以保持正常的气血运化。《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即水谷精微布散于肝,濡养筋脉,说明肝的疏泄功能对水谷入胃后转化为精微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古代哲学把五脏纳入在五行体系中。《说文解字》言“肝,木脏也”,将五脏与五行体系紧密联系。肝脏象,作为木行的代表,《黄帝内经》许多篇章对其特性均有详细描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素问·六节脏象论》言:“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指出人体的疲乏劳倦状态与肝气推动不足、肝血濡养失常有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指出肝之开窍及所主类、畜、谷、音、数、臭、上应星之系列,详细阐述了肝作为木脏,所对应的色为苍,味为酸,体为筋,窍为目,声为呼等木行系统,以应天地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季为春等。《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言:“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指出肝为阴中之阳脏。

《素问·刺禁论》描述了五脏气的运动状态和生理特性,其中肝主生气而萌发于左:“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所述之“肝”并非肝脏的解剖位置,而是指肝脏象具有从左生发向上的生理特性。

《素问·调经论》言:“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指出肝脏象具有藏血之能,可贮藏全身血液。《素问·五脏生成》言:“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指出在入寐状态下,血归于肝,肝善藏血,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保障在醒后精血上注于目而能视万物,下输于足而能行千里,周散于手掌指节则能握取捏摄。《灵枢·脉度》指出肝开窍于目,能辨别五色,即“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2.肝脏象病理

(1)病因病机:

①食酸过度伤肝。酸为肝所主,适度则助其气;但若太过,则会导致病理状态,从而引起夭伤。《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②血瘀、怒气伤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跌仆损伤后所形成瘀血,因怒气诱导而上行,积聚于胁下部位,日久则伤及肝脏。

(2)临床表现:

在《黄帝内经》中,早已记载了“肝藏血”“肝主筋”“肝开窍于目”“肝脉循行”“肝病脉象”“风气通于肝”等理论。这些理论促进了“肝系病证”概念的形成。肝系包括肝本身及与肝相联系的附属结构(如筋、爪甲、目、胸胁等),肝系病证常表现为这些部位和功能的异常。如:

“肝主筋”,筋脉病证多可从肝论治。《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指出肝多惊病,在体多为筋病。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一系列症状。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

“肝藏血,血舍魂”,肝系病证或可见到神志异常,神志病也会影响肝系的生理功能。《灵枢·本神》言:“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肝藏血,血舍魂,点明情志变化(悲哀动中)对魂的影响。表现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阴囊挛缩,胸胁舒缩失职,易在所不胜的金行季节(秋季)死。“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指出肝气之虚实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情志改变。《素问·方盛衰论》言:“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肝气盛则梦怒。”分别讲到肝气虚实对梦境的影响。

“风气通于肝”。肝为风脏,肝风易动。《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强调肝脏象与风的关系,且内外风易相互引动,指出无论外风、内风,均可从肝论治。

肝脏器是肝系病证发生的物质基础。《灵枢·本脏》描述肝在小大、高下、坚脆、正偏状态下的临床表现。“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肝病所致的经脉病证繁多。《灵枢·经脉》描绘了肝经的循行路线:“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因此肝系病证多见阴器、小腹、肝胆、胃、横膈、胁肋、头目等部位的功能异常。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即描述了因肝病产生的一系列与肝经循行相关的症候。

肝之脉象上,肝脉为“弦”。临床上正确把握肝脉弦象与胃气之多少的关系,对于分析病机、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平肝脉应春时,有胃气则脉象微弦;脉之胃气越少,弦象越明显,预后越不良。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描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言:“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描述肝之真脏脉形。“(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指出春脉太过与不及分别导致的临床表现。此外,《素问·大奇论》另提及两种肝脉预后的差异:“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黄帝内经》中所出现的具体的肝系病证有:肝热病、肝疟、肝咳、肝痹、筋痿等。其中论述肝热病的有:“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素问·热论》)指出热病传变由三阳传至三阴之时,循足厥阴肝经而为病,故有阴囊挛缩之表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素问·刺热》)言肝热病的小便黄、腹痛、身热等症状。论述肝疟的有:“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素问·刺疟》)指出了肝疟的临床表现和治则。论述肝痹:“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素问·痹论》)言肝痹的临床表现。论述筋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肝热者色苍而爪枯。”(《素问·痿论》)言筋痿是由思虑过度,房事淫欲太甚而发病。

3.肝脏象疾病治疗

(1)药食五味的运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随后,这种补脾治肝法引申至饮食五味,即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辛味升散,顺肝生发之性,酸味收敛,逆肝外腾之势,故以辛补酸泻,治疗肝系疾病。

(2)肝伤血枯的治疗:

用四乌鲗骨一茹丸治疗妇女气竭肝伤所致的血枯经闭,辛散活血与收敛固涩药同用。《素问·腹中论》:“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3)邪在肝的针法治疗:

《灵枢·五邪》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邪在肝而内有瘀血,取行间,补足三里,刺络放血以祛瘀。

(二)肝经脉

1.肝经脉生理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在对经络的认识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灵枢·九针十二原》言肝之原穴出于太冲:“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灵枢·本输》言:“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指出肝经五输穴的定位与取穴方法。由此看来,《灵枢·本输》等《黄帝内经》早期篇章所展现的经脉特点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记述相似,腧穴方面也是只提及五输穴和原穴。

后期医家认识到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的循行体系,从而逐渐完善为经脉、络脉、经别等相互贯通联系的经络系统。如前述《灵枢·经脉》记载了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又如《灵枢·经别》言足少阳胆经经别最终与足厥阴肝经的经别相合,行于面部,系于目外眦:“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2.肝经脉病理

肝经脉病理主要表现为是动病、所生病及经气竭绝。如《灵枢·经脉》所言,“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