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今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通过推理演绎、病案列举等方式,用五行学说指导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及针法,重视诊肝脉、调肝气、补肝体,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预防思想。
(一)运用五行关系诊病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以肝为例,通过面色与脉象的对应关系判断何脏病:“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寸口脉弦,面色青,则为常色;面色反白,则肝肺同病。如尤怡所注:“旺时,当时至而气旺,乃脉乘之而动,其色亦应之。如肝旺于春,脉弦而色青,此其常也。推之四时,无不皆然。若色当青而反白,为非其时而有是色。不特肝病为然,即肺亦当病矣。”
(二)运用五行关系调肝
1.伤寒针法,体现五行思想
早在《难经》中,已指出“五脏募在阴,而俞在阳”,《伤寒论》针刺腧穴选择以募穴、背俞穴为主,且多与肝有关。《伤寒论》通过对脉象、病机的分析,基于五行相乘、相侮关系,合理选穴针刺。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本条言肝与脾的相乘关系,肝气郁滞,乘犯脾土,表现为腹满、寸口脉浮紧等症状。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本条言肝与肺的相侮关系,肝木亢旺,反侮所不胜之肺金,恶寒发热为太阳伤寒表证,自汗出、小便利则为肝气郁滞渐解,三焦水液运行渐复。两条文同刺肝的募穴(期门),通过调肝以疏解结聚在脏腑内部的郁滞。
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太阳与少阳并病,为太阳病症未罢(头项强痛),少阳病症又起(眩冒),此时不可用太阳病汗法解之,也不可用阳明病下法解之,而应刺大椎、肺俞、肝俞以疏通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同时借背俞穴以调脏腑、和气血。
2.五行生克,肝病实脾治肝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举出肝病实脾之例,论述肝病的治疗原则与传变规律:“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此为本脏病不直接治本脏,而用五行相克关系达到治肝的目的。“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即肝虚的组方与治疗思路:补肝味,助心用,益脾体。补益脾胃,以土克水,水不行,水不乘火,火亢乘金,金虚无力克木,木自补养,为五行五味的临床运用举例。
(三)脏象学说释病机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用肝肾受损、筋骨失用解释历节病的病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寸口脉沉而弱,说明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痿缓;此类人一为风寒湿邪所乘,则病邪附着于筋骨关节交会之处。若人汗出时,腠理开,风尚易入,何况入水中浴,则重受寒邪,如水伤心,心主汗,汗郁成湿,故风胜表现为历节,湿胜表现为黄汗出也。继言:“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指出过酸伤肝而致筋缓,过咸伤肾而致骨伤,导致营卫不通而致历节为患。
(四)肝系分型解临床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详细记录了肝中风的临床表现:“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肝应六淫为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动也;两胁为肝之部,肝受病故两胁痛也;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肝苦急,欲以甘缓之,故令人嗜甘。续言肝中寒的临床表现,即:“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转侧也;食则吐,寒邪上逆,气机转为趋上向外,表现为呕吐、汗出。贼邪留着于肝,则为“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肝着为肝气着而不行,致胸痞塞不快的疾病,表现为其人常欲按捣其胸,以疏通其气;其先未曾痞塞苦满,但欲饮热者,乃寒气为病也,以旋覆花汤治之。旋覆花汤中咸温的旋覆花配伍辛温的葱白,加以活血通瘀之新绛,共奏疏肝理气、化瘀通络之功,启发后世医家从活血化瘀角度治疗肝病。此篇明确提出“肝中风”“肝中寒”“肝着”等病名,并且根据脉象言预后,“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今按之索曲蛇行,去而不来,皆为肝脏之死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这里的“水”结合篇章是指广义痰饮中的悬饮。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肝水的临床表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尤怡注解言:“肝之府在胁,而气连少腹,肝之水不行,则腹大不能转侧,胁下腹痛也,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五)调肝方药彰后世
《伤寒杂病论》以方测证,以柴胡类方和解少阳,疏肝理气利枢机: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疏肝理气,调节枢机,从而解少阳郁结;四逆散治疗阳郁厥逆,以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疏肝理气,畅达气血,以解“阴阳气不相顺接”之厥。凡此多方,体现了调肝以令木行条达、枢机通畅的治则治法,对后世影响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