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东汉华佗《中藏经》

华佗《中藏经·生成论》有“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之说,指出肝主筋、肝藏血的生理功能和特性。书中列专篇《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在肝的生理方面言:“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旺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而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指明肝在生理状态下所主的经脉、季节、脉象等。在前人基础上,系统提出“肝中寒”“肝中热”及“肝虚冷”的病理分类,结合肝所主左关脉象,描述了三者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别。“肝中寒,则两臂痛不能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在具体疾病方面,该书提及很多肝所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则治法。如《论水肿脉证生死候》按脏腑将水肿分为十类,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分属于脏;玄水、风水、石水、里水、气水,分属于腑。其中,“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一身也”,指出青水的发生与肝系密切相关,由最初的头面肿渐及全身。又如《风中有五生死论》言:“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但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描述了肝风的临床表现与预后善恶之间的联系,指出灸肝俞的治疗方法。再如,对于肝病而致的筋痹,《论痹》言筋痹的病因为风寒暑湿之邪入肝,“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而《论筋痹》言其病机为淫邪伤肝,留着于筋则筋急为痹,“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其脉象为“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有力者是也”;进而,指出了筋痹的治疗原则,即“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活血温气的目的在于补肝养肾,从而柔肝缓急,理筋除痹。

(张立山,弓雪峰,陈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