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代王叔和《脉经》

《脉经》是魏晋著名医家王叔和毕生潜心研究编撰的重要脉学著作,他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将众多著名医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的脉学思想集结于本书中,是对魏晋以前脉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

《脉经》进一步总结了肝的生理,明确了肝病的脉位、症状和体征,对肝的常脉与病脉做了详细的阐述,总结了肝肾脉之区别、持脉之轻重、肝之虚实的临床表现等,对于诊脉调肝与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肝生理概述

《脉经·肝胆部》提出:“肝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其脉弦。其相冬三月,王春三月,废夏三月,囚季夏六月,死秋三月。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其困日戊己,困时,食时、日昳。其死日庚辛,死时晡时、日入。其神魂。其主色。其养筋。其候目。其声呼。其色青。其臭臊。其液泣。其味酸。其宜苦,其恶辛。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门。”总结了肝在经络、季节、时辰的特性及肝之所主等肝之生理。

(二)肝与脉象

1.肝之常脉

书中详细记载了肝脉的脉位,《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提到“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在《持脉轻重法》指出其持之轻重为“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意思是指诊脉时应稍重按至筋方能取脉。

《脉经》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春季常脉为弦脉的观点,在《肝胆部》中有具体的描述。如:“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在春季,肝脉弦,是有胃气的表现,“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名曰平脉也”。

2.肝之病脉、死脉

肝本病脉:上文提到春季平脉为弦脉,若在春季脉象无肝脉,甚者出现其他季节的主脉,则预示着疾病的发生。如:“何以知春得病?无肝脉也。”肝脉有“太过”“不及”,“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肋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对于肝病的脉象,《脉经·肝胆部》详细记录了肝病脉、肝死脉、真肝脉,利于后世辨证。“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五脏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一脏的盛衰可影响他脏的盛衰,在《脉经·肝胆部》中提出了他脏乘肝之病脉,肺乘肝:“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心乘肝:“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肾乘肝:“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脾乘肝:“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为微邪,虽病即差。”

在脉象主病方面,解析了多种病脉对应的症状。如《脉经·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云:“肝心俱至,则热甚,瘈疭,汗不出,妄见邪。肝肾俱至,则疝瘕,少腹痛,妇人月使不来。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则为肿。肺之壅,喘而两胠满。肝壅,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3.肝脉虚实的临床表现

《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记载肝胆虚实的脉象表现。

肝实: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肝虚:“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肝胆俱虚:“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

4.肝脉异常的临床表现

肝脉的异常对应多种疾病,《脉经·肝胆部》描述了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如“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瘈疭挛筋。”

《脉经·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提到无肝脉时的疾病临床表现:“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经,治阳。”又如《扁鹊脉法》:“脉气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厌,里急,多言,头眩目痛,腹满,筋挛,癫疾上气,少腹积坚,时时唾血,咽喉中干。”《脉经·肝足厥阴经病证》:“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少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足为逆寒,时癃,女人月使不来,时亡时有,得之少时有所坠堕。”通过辨析不同脉象和临床表现,对于肝病本身的分型分类有重要意义,是调肝诊断与辨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