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于19世纪末敦煌卷子出土后,由张大昌先生之祖父购得,原卷子20世纪60年代被毁,现有抄本流传于世,题为梁代陶弘景所作。马继兴等专家考证其成书年代不早于南北朝梁代,不晚于宋初。该书重视五行学说,以五行格局经纬五脏用药,独具一格。

(一)继承《黄帝内经》肝病论述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辨肝脏病证文并方》中继承了《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肝病的临床表现描述基本与《黄帝内经》一致:“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瘈,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瘈。”陶弘景注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二)发展五味补泻方药

该书继承《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按照药物性味补泻同用配伍,从而指导遣方用药,创制了大小泻肝汤、大小补肝汤。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时有干呕者。”以苦寒枳实、酸凉芍药合用,酸苦涌泄而泻肝;伍以生姜三两,辛温发散而补肝,寒温并用,从而气机条达,升降出入适宜,最终泻肝结之实。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以枳实、芍药各三两、生姜一两,加甘平之炙甘草,苦寒之黄芩、大黄,泻浊通腑,推陈致新,以解“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的邪结胸胁,气郁胆腑之象。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用药以辛温之桂枝、干姜,配以甘温之大枣辛甘发散,补肝升清助阳,配合酸平之五味子,酸味泻肝,类似于仲景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冲气上逆之法,从而补肝安魂。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在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的小补肝汤基础上,加辛温之旋覆花、苦寒之代赭石、苦平之竹叶,平冲降逆止呕,以辛温药物为主,补肝助阳,益气降逆,则干呕不食、头晕目眩等症状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