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效仿先贤,低调登基

李商隐会纳头便拜,其实很容易理解,就像后世那些努力考公的,冷不丁看到位海里出来的超级大佬跟自己亲切交谈,还说要招揽自己,除了纳头便拜还能怎样呢?

的确,他在诗坛上的名声很大,但他现在还远未成名呢,而且面前这位的身份也比海里出来的不知名大佬要高一截,预备皇帝呢!

宫中宦官们违反当朝天子的意愿,推出来的继位者,那皇位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了,看起来也不会有什么意外。

加上李瀍之前念出来的两首山坡羊,尤其是潼关怀古的第一首,忧国忧民的味道简直太浓了。做为一个初唐盛世的向往者,纯粹的儒家门徒,他又岂能不期望着在这位具备忧国忧民情怀的圣君殿前效力呢?

他当然不会知道,对方是个穿越者。在潼关前面念诗只是后世旅游的习惯罢了,圣君什么的,还言之过早。而且,晚唐之颓废,也远非一般的‘圣君’能够救活的,他高兴的还是太早了,李瀍自己都没啥把握呢。

这倒是不妨碍李商隐高兴,这种心情也挺好理解的,上岸了啊,好像上的还是块大陆,而非小岛,多年心愿得偿,能不高兴么?

他甚至都没问,这位新老板会给自己安排个什么职位,负责点什么工作。

李瀍挺善解人意的,救晚唐的办法他还没有具体方略,但登基的办法他已经想好了。

有先贤的范例在前,照抄就行了。

汉文帝入长安,这就是他准备抄的作业。

这位武帝的爷爷,以厚道名闻后世的文帝,也是本不在皇位顺位继承序列的,同样由封国入长安,但情商极高,是后世的半路帝王们,都应该好好学习的榜样。

文帝是高祖的第四子,他能上位,纯属巧合。当时他最大的机缘就是功臣集团在吕后死后突然暴起,干掉了完全政治白痴,后续无人的吕家和吕后的儿子,常山王刘弘。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一面就是文帝这个非吕后所出的高祖四子有了上位的机会;坏事则是军功集团势大,谁知道他们不满意了,会不会把自己废掉呢?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军功集团没那么疯,文帝不但平平安安的上位了,还开创了‘文景之治’名传后世,成为了‘黄老之治’的巅峰样本,为圣君二字成功代言。

但这不是偶然,完全是文帝经营出来的局面。

啰嗦太多也没意思,文帝能如此成功,是因为他是个无为而治的信徒,完全将命运托付给了时间老人,登基后,就是一个原则‘镇之以静’。不乱折腾,没调研清楚前,决不伸手动别人的蛋糕,为啥吕家被灭了?是因为太祖的‘白马之盟’?开玩笑,无非是军功集团这帮老人看到机会了。

要不是吕家剩下的都是一群‘傻白甜’,他们会动手?早干嘛去了?吕后治政又不是一两天了,足足十六年呢,比高祖刘邦治国的时间还长,她健在的时候咋没人吵吵什么白马之盟?还不是吕后去世前,动了军功集团的蛋糕?

相权,这个和皇权争斗了一千多年,直到明朝才被重八兄废掉,然后又被他的重孙子从另一个角度捡起来的权力,才是军功集团造反的原因。

这权力在皇权建立之初是很强的,文帝时的皇权就是个盖章的,他可以决定国家大事做不做,但只要他许可,后面的事就全是丞相的了,派谁去,用多少预算,可以调动多少人力,都是丞相决定的。

吕后治政,一直和相权相安无事,但她死的比较突然,冷不丁就倒下了,然后直接进入了弥留之际。因此,她的不自信,才让她临死前走了臭棋,把兵权从相权手中夺了过来,这才有了后面的‘诸吕之乱’。

文帝从先例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登基后,啥动作也没有,就那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婆和四个儿子被周勃、陈平那伙人弄死了,然后,足足一年之后,陈平自己死了,文帝才以‘列侯归封国’对军功集团下手。

列侯归封国很损,表面上却没啥攻击性,就是让诸侯回去自己的封地吃饭,长安这地方,粮食都是外面运来的,潼关不远的黄河上就是大名鼎鼎的‘人神鬼’三岛,漕运挺不方便的。

让诸侯们各回各家,各自吃自家的饭,有啥不对的?

但这一招,却将军功集团直接就给瓦解了。

这帮功勋之后,聚在长安就和后世的军队大院差不多,可一旦分散各自的藩国了,联系就没那么紧密了,据说周勃在长安时,文帝见他都得行重礼,回到封国后,只要长安来个人,哪怕是个最普通的小宦官来传旨,他都得身着重甲,战战兢兢地接旨。

这就是消息闭塞的后果,在长安那会,军属大院里消息灵通,皇帝有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军功集团,但回到封国后,强如周勃也是没了消息来源,心里没底了呗。

只是毫无烟火气的一招,就瓦解了威胁最大的军功集团,将皇权的权威竖了起来。李瀍如今面对的状况,跟汉文帝的也好有一比。如今的天子是文宗,搞过的最大的事件,就是四年前的‘甘露之变’。

就是他联络了部分朝臣,想从宦官手里夺权,结果被宦官反杀,朝臣们被杀,自己被软禁宫中,后来宦官们连他的太子都给害死了,估计是怕太子找后账,这才便宜了李瀍这个颖王。

指望着登基后就立刻摆平宦官是不现实的,从后世恶补的史料中,李瀍明白,晚唐的宦官之所以牛逼,是因为这帮人手里有兵,天子禁军——神策军在人家手里。后世伟人的教导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晚唐的宦官就是因为提前领悟了这一点,才如此牛逼的。

神策军是如何演变的,李瀍没来得及看,反正结果就是这支本来是向太宗皇帝致敬的英雄部队,最后演变成了宦官的爪牙,到了晚唐时节,成了标准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老爷兵。

任何一个晚唐皇帝,只要敢对神策军伸手,就会被宦官们搞定,无一例外。

这没办法,想挽救晚唐,必须得不动声色的解决神策军,然后才谈得上解决宦官。要不朱珏咋犹豫那么久,最后才选定李瀍为穿越对象呢,实在是现在的局面太尴尬了。

这会儿吐槽列祖列宗的拉垮已经没啥意义了,李瀍决定抄汉文帝的作业,先麻痹了宦官再说。至于伸开手脚,等他登了大位,弄明白情况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