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宗的病床前达成了默契,李瀍的出宫自然没再受到留难。
晚唐的宦官虽然位高权重,但文化水平毕竟还是低的,没人详细解释的话,是领会不了当年汉文帝接位时的种种谋算的。所以,仇士良对李瀍还是挺热情的,宦官嘛,权力欲毕竟有限,对未来的天子还是挺尊重的。
仇士良不但态度热情,还送了处宅子给李瀍。
当然,只是普通农舍,但位置很好,就在太液池边上,入宫很方便,一叶扁舟划上半个时辰就到建章宫了。
看到太液池,李瀍却是起了点心思。
他那个破系统,在后世时挺活跃的,花样贼多,一套一套的,可穿过来后,就哑巴了,咋叫也没回音。他倒不是一定要搞个逆天金手指啥的,本来他这趟穿越,打的就是后世难混,找个地方来疗养的主意,可之前还挺活跃的金手指,一下就没了,连问问情况都不行,这就难受了啊。
比如:前身去就藩了倒不奇怪,晚唐就是典型的烂船还有几斤钉的代表,虽然如今已经烂无可烂了,但唐廷还是直接控制着两京和两川的。
两京不奇怪,两川则是先祖们留下的遗泽了。安史之乱的时候,惹出祸来的太上皇李隆基,就是去的川地,再次证明了川蜀是多么适合割据,后面的皇帝虽然都很拉,但一直控制着这里没撒手。
别说眼下,后面的禧宗在黄巢攻入长安时,还跑来蜀地避祸呢。这般做为,在晚唐这光景下,是挺不容易的,要知道,此刻的残唐,可是连陇地都割给凤翔镇了,后来杀过皇帝的李茂贞就是凤翔节度使。
这跟李瀍关系不大,他也懒得去吐槽中、晚唐的这帮白痴皇帝了,容易血压上升。人说晚明史读起来容易让人得高血压,晚唐这帮其实也不逊于后人,一帮废物没一个真正做事的,各种抽后腿,从九节度使围攻邺城失败开始,晚唐的节奏就一直是出工不出力的加官进爵,卖力做事的就只剩名垂千古的节奏。
李愬雪夜入蔡州这种仗都能名噪一时,蔡州那可是大平原,一堆节度使围攻一个吴元济,这种考题要是摆在天策府的门前,至少有二十个能完美作答的,李世民八成都看不到考题。太简单了,这种军事问题还用问么?简直是侮辱太宗陛下了。
就这样一战,围攻时出工不出力的节度使们事后还要抢功,倒是将真正在临颍和南顿连败淮西军,起到重大牵制作用的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给埋没了下去。
总之,晚唐的事不能细说,越说越气,但凡真有个中兴之主,大唐也不会没的那么凄凉。
李瀍想到这个,倒不是别的,他只是想起了后世那场双向奔赴的面谈。的确,自己联系不上系统了,但前朝可是有史书呢。那面试官里有汉武帝和周武帝都在自己前面呢,翻一下史书不就能得到答案了?
没错,他一时间也没处翻书去,但这是皇宫,当今天子想要文宗的谥号,显然是个喜欢读书的,不然能厚着脸皮讨要文宗的谥号么?
李瀍跟仇士良商量了一下,就直奔天禄阁而去。
唐文宗收藏的书还是挺多的,李瀍很快在其中找到了《史记》和《周书》,开篇便见到了武帝本纪和他前世看过的有了不同,元朔年间,本是武帝展示自己的年青壮志的时代,这里却多了一条武帝广纳人才,招揽了一个逃去高丽的遗民,名为王仲的人,然后动工治理云梦古泽的记录。
那个叫王仲的,李瀍也不知道是谁,但他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好像是东汉开国时的治水专家王景的先祖。他在后世时收集过王景的资料,做为写作的备用资料,所以对这个治水名人的八世祖有些印象。
主要名字比较怪,明明是表示排行第二的仲字,很少有人直接当名字用的。
历史上可没这段,汉武帝会跑去治理云梦泽,肯定只能是出于自己的建议啊,也就是说,改变的历史生效了?
这个改变非同小可,虽然一边开大工程,一边对外开战似乎不太科学,但汉武帝就是那么做了,两边互不影响,随着卫霍崭露头角,汉武帝愣是在一边暴揍匈奴的情况下,硬把云梦古泽在云鼎年间给治理好了。
云梦古泽治水成功,意义非凡,最直接的,就是荆襄地区一下子多了上亿万亩肥田。
有了这么新开出来的土地,汉武帝的经济状况瞬间好转,他用不着再像历史上那样盘剥百姓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提前出现,汉朝的粮食产量一下就向明初看齐了,足足3000万石!
武帝时代的百姓终于逃脱了被压榨至死的命运,可以悠然的看着大汉威播四海,捷报连传了。
这是李瀍在后世时梦想中的生活,可只享受了几年就没了,不过能看到汉朝的祖先们,因自己而逃脱了被压榨至死的凄凉命运,他还是挺高兴的。
当然,李瀍在后世只是提了一嘴,但从史书上来看,汉武帝还是挺领他的情的,在漠北决战后,黄河也开始闹腾,母亲河在瓠子决口改道,武帝不得不暂时放下已经远遁的匈奴,转头来治理水患。
其所作的《瓠子歌》中,有‘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师’的句子,杀了由汉至唐的无数学士们的脑细胞,这里的吾师是哪位高人?武帝的师傅里,也没有跟治水有关的高人啊?难不成他私下里拜了王仲为师么?
这事太史公不敢亲口去问武帝,后面的学者想问也问不到,就此成了个千古之谜。
直到晚唐时节,被李瀍看到,才算是明白了武帝的念旧情之意。
然后周武帝的,这哥们果然活了很久,整整八十四岁,差点就追上梁武帝萧衍的记录了,完整的将隋朝那37年装了进去不说,还熬死了自己的儿子宇文赟,导致最后上位的君王还是宇文阐,也是这位历史上的幼主,颠覆了宇文家的江山。
周唐交续的历史,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周武帝最大的功绩是没让杨家父子上位来祸乱天下,这项功绩同样不为人知,但李瀍知道就行了,少死多少人啊,积了大德了。
至于其治国的功业,隋朝的那些外交、建筑人才都在,没了周隋的替代,还活下来了更多的人才,周武帝搞死了权臣后,一度还挺奔放的,但中年后,就开始内敛了,对外事务上依然重用了外交天才长孙晟,在草原上玩起了势力均衡,将柔然和后面的突厥治的服服帖帖的,对内则是一统天下,成就了跟隋朝鼎盛期差不多的成就。
反正看的李瀍热血沸腾的,都有些后悔,自己选了让人脑溢血的晚唐了。
周武帝这剧本,才是正经穿越者的剧本啊!错过了,好可惜。
他很快收敛精神,开始正经琢磨如何残唐再起了。
他之前没认真琢磨这事,就是想着躺平来的,实在是晚唐的光景太烂了,几乎就没有再起的机会了,干脆当做疗养好了,多活几年,说不定能等到归义军的使者来长安呢?
成就么,不比原主低就行,以自己的本事,应该不会很难。
可现在,他没法躺平摆烂了,历史上的那二位武帝可都是成绩斐然啊,自己这个教别人的,总不能还比不上学生吧?好歹得做出点成就来啊?
是变革社会,还是开疆拓土呢?或许还是得变革社会吧?不然也没办法开疆拓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