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等不靠

段局长做事可谓是雷厉风行,在陈天宇提出“国际合作”方案后,他第一时间决定,兵分两路。

一方面亲自向更高级别的领导汇报,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则是安排陈天宇牵头,组织一个精干的调研小组,深入了解潜在合作对象——主要是苏联——对于喷气式教练机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偏好。

“天宇同志,这次调研,关乎我们能否叩开国际合作的大门,意义重大。”

段局长目光炯炯地看向陈天宇,眼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

“你需要尽快熟悉我们现有的航空工业基础,尤其是要了解苏联同志们的作战和训练习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

陈天宇重重点头:

“我明白,段局长。我会尽快拿出一份详尽的调研计划。”

很快,在段局长的协调下,调研小组的名单确定下来。

当陈天宇看到“陆小鹏”这个名字时,略感意外。

陆小鹏这个名字,他可是有非常深的印象,在他穿越过来之前的那个时空,这位可是强五攻击机的总师。

段局长似乎看出他在关注这个人,解释道:

“陆同志和你一样,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师。

他早年在英国学习和工作过,还曾负责过华英合作研制的高亚音速战斗机项目。

他在那个项目中提出的CXP-1001总体设计方案,据说在竞标中还胜过了英国格洛斯特公司著名的E.1/44方案。

论喷气式飞机的设计经验,在国内,他是除了你之外,最合适的人选之一。”

段局长顿了顿,补充道:

“当然,还有一个现实原因。

小陆同志目前在南苑机场负责歼击机维修保障工作,临时抽调他,对现有重点任务影响最小。”

陈天宇了然。CXP-1001项目他略有耳闻,是一款夭折于试制阶段的先进战斗机。

要不是因为突然解放,说不定这款战斗机还真有可能开发成功。

能负责这种级别项目的总体设计,并得到认可,足见陆小鹏的功底。

……

调研小组的目标,是位于富海的巴基斯基混成航空兵集团的驻地。

在这里,驻扎着前来援助的苏联空军部队,他们同时装备着苏联的米格-9和米格-15战斗机。

他们的飞行员,无疑是对喷气式飞机最有发言权的一群人。

陈天宇、陆小鹏以及几位航空工业局的工程师,踏入戒备森严的苏联空军营区后,接待他们的是一位佩戴上尉肩章的指导员,态度友好但透着程式化的礼貌。

“欢迎华夏的工程师同志们,”政治指导员用略显生硬的中文说道:

“你们的来意,我们已经知晓。

我们的飞行员同志们,将会很乐意与你们交流。”

在营地的会议室里,调研小组见到了几位苏联飞行员。

他们大多身材高大,眼神锐利,眉宇间带着久经沙场的自信与骄傲。

当听闻华夏工程师们打算自行研制一款喷气式教练机时,这些天之骄子们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一位名叫瓦西里的年轻中尉,金发碧眼,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率先开口:

“哦?华夏同志们有如此雄心,令人敬佩。

不过,据我们所知,贵国的航空工业,目前主要还是进行一些老旧活塞式飞机的修理和维护工作吧?

直接跨越到喷气式教练机的研发,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些?”

他的语气虽然客气,但那份不以为然却毫不掩饰。

旁边一位资格更老,看起来沉默寡言,名叫伊万的少校飞行员,则更加直接。

他呷了一口热茶,用浓重的俄语说道。

随行的翻译转述如下:

“同志们,恕我直言,这不是雄心,而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喷气式飞机的技术,远比你们想象的复杂。

发动机、气动布局、材料工艺、飞控系统……每一样都是巨大的门槛。

你们连米格-9的维护都还在摸索阶段,谈何自行研发?

简直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本就稀缺的资源。”

这话如同冰水泼面,让在场的几位华夏工程师脸色瞬间涨红。

陆小鹏的拳头在桌下悄然握紧,他在英国时,也曾面对过西方同行的傲慢。

但此刻,面对“同志们”如此赤裸裸的轻视,更让他感到憋屈。

他有心反驳,但对方说的又何尝不是部分事实?

瓦西里中尉见气氛有些尴尬,连忙打圆场,拍了拍伊万少校的肩膀:

“伊万,少说两句。华夏同志们也是一片好意。”

他转向陈天宇等人,脸上堆起笑容:

“我的同事说话比较直,但他没有恶意,只是不希望看到朋友走弯路。

以我们看,华夏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尽快掌握米格-9和米格15战斗机的维护技术,保障前线的需求。

如果有多余的精力,可以考虑逐步实现该机型的部分零部件国产化。

等你们的工人熟悉了喷气式飞机的制造工艺,或许可以向我国提出引进米格-15生产线的请求。

那才是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会议室内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几位年轻的华夏工程师心中的愤懑难以言表。

是啊,人家说的是实话,一针见血,让你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

这就是落后的代价,这就是技术差距带来的屈辱。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聆听的陈天宇开口了。

他的声音平静而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瓦西里同志,伊万同志,感谢你们坦诚的意见。

我们深知华夏航空工业与贵国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永远‘等、靠、要’。”

他环视了一圈苏联飞行员,语气诚恳:

“当前,华夏与苏联是唇齿相依的盟友。

我们认为,作为盟友,华夏也应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添砖加瓦,而不是单方面地索取。

在航空工业领域,我们眼下的技术力量确实薄弱,但这不妨碍我们这些工程师,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去尝试设计一款既符合华夏国情,也能兼顾苏联同志部分需求的教练机。

这不仅仅是一款飞机,更是我们自强不息决心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