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夜晚,大雪纷飞,但国民饭店宴会厅内却是一片热烈融洽。
克里姆林宫的红星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在远处闪耀。
苏方接待官员,以格里申同志为首,频频举杯,言辞间充满了对“华夏同志加兄弟”的热情。
伏特加的辛辣点燃了气氛,但话题的流向,却让华夏代表团的几位年轻工程师心里泛起一丝隐忧。
“陈总工程师,”一位名叫斯拉文斯基的苏联航空部官员,端着酒杯,满面红光地凑近陈天宇。
“XT-88的设计,实在是太令人印象深刻了!
这款和XF-88配套的教练机,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对它和XF-88的高速飞行特性和结构强度,都非常感兴趣。”
陈天宇微笑着回应:
“斯拉文斯基同志过奖了。关于我在XT-88项目上积累的经验,我非常乐意与苏联同志相互交流。”
……
在欢迎宴上,几乎所有苏方官员和专家,在提及合作时,目光都灼灼地投向XT-88,仿佛那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
至于华夏计划中的新型喷气式教练机,则更像是餐桌上的一道配菜,礼貌提及,却非关注的焦点。
次日,正式的技术交流在米高扬设计局一间宽敞的会议室展开。
巨大的会议桌旁,一方是略显拘谨但眼神中充满期待的华夏代表团,另一方则是以米高扬设计局副总设计师格列维奇领导的苏方专家团队。
格列维奇年约五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透着技术权威的自信。
“陈天宇同志,”格列维奇开门见山,手中拿着XT-88的图纸复制件。
“关于XT-88的翼型选择,你们是如何在后掠角和低速稳定性之间进行权衡的?
你们采用的翼型,在高亚音速区域的表现如何?
相关的风洞试验数据,特别是高亚音速阶段的详细参数,能否提供给我们参考?”
接下来的数个小时,苏方专家如同经验丰富的猎人,围绕着XT-88的每一个细节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拷问”。
从进气道设计为何采用两侧进气而非机头进气,到主起落架收放机构的可靠性验证;
从飞行控制系统的液压助力方案,到不同飞行包线下的操纵品质……问题一个接一个,专业而深入,直指核心。
陈天宇从容应对,凭借着对XT-88项目的深刻理解和后世的广阔视野,对答如流。
他不仅清晰阐述了设计思路,还列举了相关的试验数据和遇到的问题。
他的专业素养,让苏方专家们频频点头,眼神中的审视逐渐转为一种技术上的认可。
这无疑验证了XT-88资料的真实性和陈天宇作为核心设计者的身份,也让苏方对这份美国技术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华夏代表团的其他工程师,特别是负责飞机机体、航电和武器系统等子系统的几位,心情却愈发沉重。
张工,一位负责飞机结构设计的工程师,几次试图将话题引向他们真正关心的项目:
“格列维奇总师,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想讨论我们计划中的新型高级教练机。
这款飞机将主要承担我国飞行员从螺旋桨飞机到喷气式战斗机的过渡训练,同时我们希望它能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刘工,负责航电系统,也急忙补充道:
“是的,我们设想的这款教练机,在座舱布局、人机功效方面,会充分考虑亚洲飞行员的体型特点。
而且,在维护保养的便捷性上,我们也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希望能够降低对地面保障设备的要求,更适应我们国家目前的工业基础。”
他们努力强调新项目的独特性和针对华夏需求的必要性,试图说明这并非简单复制XT-88,也不是要与苏联空军已经大量装备的乌米格-15(米格-15的双座教练型)形成竞争。
他们希望苏方能理解,华夏需要的是一款“量身定制”的飞机。
苏方专家们礼貌地听着,偶尔点头,但眼神中的热度明显不如讨论XT-88时那般高涨。
一位戴着金边眼镜,名叫彼得罗夫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在一次茶歇时,私下对身边的同事用俄语轻声说道:
“华夏同志们很有干劲,但他们的想法恐怕有些不切实际。
乌米格-15已经是一款非常成熟和优秀的教练机了,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再重新研制一款,纯粹是重复建设,浪费宝贵的资源。”
虽然他说得很轻,但刘工略懂俄语,听了个大概,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他将这话转述给身边的张工和李工,几位年轻工程师的脸上都露出了愤懑和憋屈的神色。
他们感觉苏方专家虽然表面客气,骨子里却透着一股“老大哥”式的傲慢,似乎并不真正尊重华夏的需求。
这种不被重视的感觉,让他们心中充满了不甘,但苦于技术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又只能从苏联争取支援。
不过此时他们能发觉,苏方更像是打算从“汲取”XT-88的技术养分,而非真心实意地帮助华夏从零开始打造一款全新的飞机。
陆小鹏眉头紧锁,他曾在英美工作过,对西方人的某些傲慢态度有所领教,此刻苏联专家的表现,虽不意外,却依旧让他感到不舒服。
相对于他们的无从插话,陈天宇大概是会场中最忙的人。
在整个交流过程当中,他不但要回复苏联方面专家提出的问题,还要结合这个问题,反过来向苏联专家进行提问。
也只有这个时候,苏联方面专家才会正视华夏方面提出来的问题,给出华夏方面需要的答案。
整个长时间的交流过程当中,陈天宇一直平静如水,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
他时不时拿着笔,不断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自己关注的重要信息。
他不仅记录苏方对XT-88提出的每一个关键问题,也在仔细观察着苏方专家们细微的表情变化,捕捉着他们真实的关注点和潜在的态度。
他知道,必须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来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