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上下册)
- 苗怀明主编
- 6901字
- 2025-05-12 18:08:29
四
精彩纷呈的清谈盛宴
魏晋清谈到底谈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所谓“三玄”,即《庄子》《老子》《周易》这三部涉及抽象思辨的先秦经典。“三玄”之目,出自《颜氏家训·勉学篇》:“何晏、王弼,祖述玄宗。……《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可以说,“三玄”是魏晋六朝的清谈盛宴中不可替代的“玄学大餐”。
“三玄”之外,清谈比较热衷的话题还有:自然名教之辨、本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圣人有情无情之辨、才性四本论、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形神之辨、鬼神有无论、佛经佛理等,甚至还包括《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这些“言家口实”,基本上都可在《世说新语》中找到“出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验一番。
作为一种贵族沙龙式的高雅学术活动,清谈的程式和规则颇有讲究,大概是从汉代经生讲经的模式中脱胎而来,又与汉末太学的“游谈”颇有渊源,同时也吸收了佛教讲经的模式。只不过讲经更像是独角戏、一言堂;而清谈则是辩论会、群言堂,而且角色分工明细,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场面上颇有“仪式感”。进行清谈的场所,要么是名士的庄园府邸,要么是佛教寺院,有时候干脆就在朝堂之上、山水之间。如著名的“洛水戏”“金谷游”“南楼咏”和“兰亭会”等,其实都是以清谈活动为主的文人雅集。
在对清谈论辩的记述中,有一些常用的“术语”,如“主客”“往反”“交番”“论难”“攻守”“胜屈”之类,不一而足。我们以乒乓球运动为喻,做一个通俗性的说明:比如,论辩双方就是参赛选手,发起者就是裁判,其他人则做观众或啦啦队员(“坐客”
);有发球权的一方是“主”(或谓“法师”,负责“唱经”
),接发球反击的一方是“客”(或谓“都讲”,负责“送难”
),攻守随时发生转换;发球是“通”“条”或者“道”,接发球是“问”或者“作难”(难,读去声
),一个回合叫一“番”或一“交”,多个回合叫“往反”;发了一个好球或进攻得分叫“名通”“名论”或“胜理”,回了一个好球或防守得分叫“名对”,打得不好叫作“乱”或“受困”,打得好就叫“可通”,打输了就叫“屈”;打得好,“四坐莫不厌心”,“众人莫不抃舞”,气氛达到了高潮。
总之,清谈论辩很像是一场关乎荣誉的战斗,主客双方都要调动极大的智力和体能才能应战,对于旁观者而言,只要你进入情境,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那一定是心跳加快、手舞足蹈、狂热无比的。
说起来,魏晋历史的清谈名士真是层出不穷,群星璀璨。东晋名士袁宏(字彦伯
)在其所撰的《名士传》中,开具了一份由十八人组成的“华丽榜单”:
正始名士:夏侯太初(玄)、何平叔(晏)、王辅嗣(弼)。
竹林名士:阮嗣宗(籍)、嵇叔夜(康)、山巨源(涛)、向子期(秀)、刘伯伦(伶)、阮仲容(咸)、王濬冲(戎)。
中朝名士:裴叔则(楷)、乐彦辅(广)、王夷甫(衍)、庾子嵩(敳)、王安期(承)、阮千里(瞻)、卫叔宝(玠)、谢幼舆(鲲)。(《世说新语·文学》第九十四条注引)
这个“大名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正好对应了前面所说的魏晋清谈的几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些名士演绎的精彩故事。下面,结合《世说新语》的记载,说说魏晋历史上几场著名的“清谈盛宴”。
正始之音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看,《世说新语》的《文学》一门很值得注意,它在体例上颇有“破格”之处,既顾及“孔门四科”中“文学”一科的“学术”内涵(第一至六十五条记经学、玄学清谈及佛学等学术内容
),又特别彰显了“文章”的独立地位(第六十六至一百零四条记诗、赋、文、笔等文人逸事,类同后世的“诗话”
),如此“一目中复分两目”(王世懋评语
),等于把“文章”(犹今之所谓“纯文学”
)与“学术”做了一个“切割”。这样一种安排,应该与刘宋文帝初年,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大学馆的重要举措不无关系。所以,要了解魏晋清谈的真实情况,《文学》一门不可不读。
历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清谈盛宴,首推何晏、王弼开创的“正始之音”。何、王二人之所以被称为“清谈祖师”,正是因为他们在清谈的内容、程式、方法及理想境界上,为后世建立了可以遵循的尺度,同时也确立了难以逾越的高度。从《世说新语·文学》如下两条可窥一斑: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文学》六)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文学》七)
从第一个故事可以看出,作为曹魏时期的清谈领袖,何晏的府邸经常召集清谈辩论会,而尚未弱冠的王弼首次亮相,便语惊四座,不仅驳倒了何晏的“向者胜理”(即刚刚在和他人的论辩中获胜的道理
),而且还“自为客主数番”,就是同一个辩题,他既做“正方”又做“反方”,反复辩难多个回合,“皆一坐所不及”,真可谓辩才无碍,所向无敌。这次清谈论辩是什么话题,已不得而知,但在魏晋玄学史上,王弼因为“以老解孔”和“援道入儒”而占据重要地位,他所做的调和儒道的努力,使这两家思想内在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个故事更有深意。身为吏部尚书、学界偶像的何晏,虽然在与晚辈王弼的论辩中落败,却不以为意,不仅主动拜访王弼探讨学问,而且见到王弼注《老子》比自己的“精奇”,不禁“神伏”,对其赞叹有加。“可与论天人之际”,既是“中转”自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报任安书》
),又是遥接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的感叹,同时还回应了“名教自然之辨”的时代命题。何、王二人在会通天人、有无、本末、儒道的玄学追求上可谓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后来何晏的改“注”为“论”,既有避其锋芒、知难而退的意思,也未尝不可以视作学术上的“分工合作”。从二人名下的著作(何晏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王弼有《老子指略》《周易略例》等
)来看,其中似乎真有某种“默契”。
据该条刘注引《魏氏春秋》:“弼论道约美不如晏,自然出拔过之。”可知二人在学术上各有千秋,互有长短。何晏对年少才高的王弼不仅没有嫉贤妒能,反而不吝赞美,提携呵护,不遗余力;而在彼此共同关切的学术讨论中,尊卑、长幼等人情世故的讲究完全被抛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义理和思辨的执着追求——这才是“正始之音”最令人动容和神往的地方。
与“正始之音”几乎同时的还有著名的“竹林之游”,不过,正如唐翼明所说,“竹林七贤只是清谈中的变调,并非典型”(《魏晋清谈》
)。他们在饮酒和任诞上的表现更为突出,形成了所谓的“林下风气”。当然,阮籍和嵇康都是写诗著论的高手,他们的玄学成就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如阮籍有《通易》《通老》《达庄》三论及《大人先生传》,嵇康有《养生》《声无哀乐》《难张辽叔自然好学》《释私》诸论
),也算是魏晋清谈史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中朝谈戏
这里的“中朝”,所指即为西晋。中朝清谈,以太康、元康年间最为兴盛,当时乐广、王衍、裴頠先后擅场,鼎足而三;之后郭象、阮瞻、卫玠等人枝附影从,共襄盛举。尤其乐广,几乎是西晋清谈之风的开创者。《晋书》本传载:“尚书令卫瓘,朝之耆旧,逮与魏正始中诸名士谈论,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这分明是把乐广当作“正始之音”的继承人了。在《世说新语·文学》门中,乐广的清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卫玠总角时,问乐令(广)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文学》十四)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文学》十六)
这两则故事,可以视作魏晋清谈的“实录”,从中不难看出,乐广的清谈,不仅辞约旨达,而且善巧方便,尤其他用麈尾[12]敲击几案,来解释《庄子》“指不至,至不绝”的深邃哲理,很像后来的禅宗公案,钱钟书谓其“禅宗未立,已有禅机”(《谈艺录》
),真是一语中的。
再看《言语》门第二十三条: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广)问王夷甫(衍)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頠)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华)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戎)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洛水戏)
这个故事应该是对中朝清谈的真实记录。我们看到,无论名理,还是《史》《汉》,抑或延陵、子房这样的历史人物,都可以作为清谈的内容,而乐广“今日戏,乐乎”的提问,无意中泄露了清谈的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心无旁骛的自由境界给人带来的审美享受与精神满足。
乐广之后,执清谈之牛耳的是太尉王衍,与之对垒且不落下风的则是有“言谈之林薮”(《赏誉》十八
)之誉的裴頠。王衍因为服膺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终日谈空说无,故作清高。裴頠以“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晋书·裴頠传》
)。于是,二人之间发生了颇富戏剧性的激烈论战。《世说新语·文学》第十二条载:
裴成公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唯王夷甫来,如小屈。时人即以王理难裴,理还复申。
为什么裴頠与“时人”两度论辩,所向披靡,唯独碰到王衍才“如小屈”呢?原来王衍清谈有个毛病,“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晋书·王衍传》
)。我想裴頠很可能不是辩不过他,只是不屑置辩罢了。此条刘注引《晋诸公赞》说:“后乐广与頠清闲,欲说理,而頠辞喻丰博,广自以体虚无,笑而不复言。”乐广似乎是周旋于“贵无”和“崇有”之间的“中间”派,这一点,我们从他“名教中自有乐地”的观点和“清己中立”(《晋书·乐广传》
)的处世态度,便可约略感知。只可惜,乐广、王衍虽善清谈,却不长于著论,在玄学史上反不如写过《崇有论》的裴頠引人瞩目。
不过无论如何,中朝谈座上有这三个人物,已经足够热闹了。这之后是“永嘉南渡”,颠沛流离之中,风华绝代的清谈天才卫玠横空出世,正是他,为中朝清谈画上了一个“悲欣交集”的句号。《世说新语·赏誉》第五十一条载:
王敦为大将军,镇豫章。卫玠避乱,从洛投敦。相见欣然,谈话弥日。于时谢鲲为长史,敦谓鲲曰:“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阿平若在,当复绝倒。”
卫玠在永嘉之乱中投奔王敦,“相见欣然,谈话弥日”;后来王敦又请来另一位清谈名家谢鲲与卫玠对谈,“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文学》二十
)王敦“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的感叹,与卫玠的祖父卫瓘评价乐广的话很相似,无不流露出对何晏、王弼所开创的清谈风气的由衷向往。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所谓秦晋之匹也。”乐广和卫玠这一对翁婿,一前一后,遥相呼应,差不多可以视为“正始之音”的隔代回响,中朝清谈亦可谓渊源有自,高潮迭起。
江左风流
“江左”,又叫“江东”,本是一地理名词,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这里特指东晋一朝。
和此前不同,东晋是典型的“门阀政治”[13],皇权与士权分庭抗礼,以至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与之相应,“名教”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已不复存在,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学术上,二者似乎都已进入“蜜月期”。这时的清谈与士大夫的政治态度、实际生活已无“密切关系”,成了陈寅恪所谓“口头虚语,纸上空文,仅为名士之装饰品而已”。我们分别举不同时段的几个例子以见其大概。先看《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二条:
殷中军(浩)为庾公(亮)长史,下都,王丞相(导)为之集,桓公(温)、王长史(濛)、王蓝田(述)、谢镇西(尚)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shà)如生母狗馨!”
这次清谈颇具标志意义,时间应该在东晋咸和九年(334)之后,这时王敦、苏峻之乱已先后平息,政坛上庾亮开始崛起,王导虽为宰辅,但权力大不如前,已有引退之意,故其奉行“愦愦”之政,处理政事常画诺务虚,而于清谈则尤为措意。要知道,作为东晋开国名相,王导不仅是富有韬略的政治家,也是开风气的清谈家。他早年曾“在洛水边,数与裴成公(頠)、阮千里(瞻)诸贤共谈道”(《企羡》二
);过江后,尤擅长谈论嵇康的《声无哀乐》《养生》和欧阳建的《言尽意》“三理”,“宛转关生,无所不入”(《文学》二十一
),其玄学水平自不必说,允为江左清谈宗主。殷浩则是当时崭露头角的青年玄学家,尤其擅长“四本论”(才性离、合、同、异之论
),只要“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文学》三十四
)。二人这一番清谈遭遇战十分酣畅淋漓,在桓温、王濛、王述、谢尚等名士的围观下,竟至“三更”才“彼我相尽”。年近耳顺的王导大概自过江以后,从未享受过如此的清谈妙境,不禁感叹:“刚才我们所谈,竟然分不清各自义理的源流归属,但言辞譬喻不相背负,各臻其妙,传说中的‘正始之音’,大概正该如此吧!”桓温之后的点评也是字字珠玑,非常精彩,清谈带给大家的快乐是那么美好而强烈,以至第二天(“明旦”
)还如佳酿醇醪般令人回味!
再看《文学》第四十条:
支道林(遁)、许掾(询)诸人共在会稽王(司马昱)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道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这是东晋时王公、名士与名僧清谈雅集的生动案例。故事的后一句——“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和上条故事王导所谓“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道出了江左清谈的一个特点,就是“辞胜于理”,即更为注重修辞的精巧、辞藻的华美、音调的悦耳,以及在论辩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格风神之美,至于义理的圆融、逻辑的周洽、胜负的归属,反而倒还在其次。下面这条也可为好例:
支道林(遁)、许(询)、谢(安)盛德共集王(濛)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文学》五十五)
这次清谈已是后起之秀们的舞台,所谈乃是“三玄”之一的《庄子》。名僧支道林是当时的庄学大师,尤擅长“逍遥义”,没想到在谈《渔父》一篇时,却被谢安抢走了“风头”,“七百许语”与“万余语”,相去岂可以道里计!这时的谢安,无论在政坛还是清谈名士圈中,都已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以上几例,都是著名的清谈场景,总的来说还算一片祥和,让我们对这种高雅的学术论辩和精致的语言游戏印象深刻。但是且慢,清谈论辩并不都是这么中规中矩、皆大欢喜的,只要有对“真理”的执着和“胜利”的渴望,就一定会有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所以,在清谈的记录中,常会出现一些“军事术语”,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比如前面提到的殷浩,就是一位辩才无碍而又十分“好斗”的清谈家,他一旦得手,决不给对手留下任何机会,正是他,让清谈论辩充满了火药味儿——《世说新语》中诸如“汤池铁城”“崤函之固”“云梯仰攻”“安可争锋”等典故,几乎都与殷浩有关。
当时能和殷浩抗衡的只有孙盛。《续晋阳秋》说:“孙盛善理义。时中军将军殷浩擅名一时,能与剧谈相抗者,唯盛而已。”二人的一场清谈大战遂成为魏晋清谈史上最著名的“桥段”:
孙安国(盛)往殷中军(浩)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文学》三十一)
这一次,殷浩是“主场”,孙盛是“客场”,筵席之上发生的这场论战近乎“白热化”:“往反精苦”是说二人攻守狠辣,招招见血;“客主无间”是说全无清谈应有的礼仪和规范,“互怼”“互撕”,攻守胶着,场面几乎已“不可控”。更有甚者,两人斗到酣畅处,早已不顾斯文,竟把清谈的风流道具——麈尾当作“助攻”的武器,“彼我奋掷”,弄得麈尾毛都脱落在杯盘餐饭之中,一片狼藉。饭菜冷了被人拿去热好再端上来,如此反复多次。“宾主遂至莫忘食”一句尤妙,我看不是忘了吃,分明是无法下箸。到了最后,甚至搞起“人身攻击”。殷浩说:“你不要做强口马,小心我穿你的鼻子!”孙盛回答得更妙:“穿鼻子算什么?难道你没见过挣脱鼻环逃跑的牛吗?对你这号人,要穿就穿你的脸颊,让你挣都挣不脱!”
故事到了这里戛然而止,那场一千七百年前斗智斗勇的清谈大战,似乎至今还没有收场——你看,这两个史上有名的“杠精”,是多么可爱的一对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