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计破敌营显威名

  • 大明兄长
  • 漫客2
  • 2772字
  • 2025-06-23 14:50:54

计破敌营显威名

至正十三年夏,濠州城在经历数次攻防后,城墙上的血迹尚未被雨水冲刷干净,护城河便又漂起了层层浮萍。朱兴隆站在北城门楼的垛口旁,望着城外元军新筑起的瞭望塔,眉头拧成了疙瘩。那塔足有两丈高,塔顶的元兵手持望远镜,将城内动静看得一清二楚,这几日已有好几拨出城抢粮的小队被他们发现伏击。

“哥,元帅叫你去帅帐。”朱元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少年穿着新换的皮甲,腰间悬着柄环首刀,虽仍显单薄,步履间却已带了几分军人的沉稳。自上次九华山退敌,他被郭子兴调到亲兵队历练,短短数月竟已能独立带队巡逻。

帅帐内,郭子兴正对着一幅帛画地图愁眉不展。画中濠州城被元军三面包围,唯有东侧的小溪谷尚未被封锁,却因两侧悬崖陡峭,大军难以通行。“兴隆,”郭子兴指了指地图,“贾鲁那厮在溪谷口设了连环寨,又用投石机封锁谷内,你可有法子?”

朱兴隆凑近细看,只见溪谷入口处画着三座相连的营寨,寨前插满拒马桩,果然是易守难攻。他沉吟片刻,刚要开口,却听朱元璋在旁低声道:“元帅,溪谷西侧崖壁长有野藤,若趁夜攀援而上,可绕到敌寨后方。”

郭子兴眼睛一亮:“哦?你怎知?”

“小人前几日巡逻时见采药人攀过,”朱元璋指着地图上一处不起眼的标记,“此处崖壁看似陡峭,实则有几处凹陷可落脚,若用绳索牵引,三十人以内可悄然通过。”

朱兴隆心中一动,想起前日朱元璋带回的伤员中,确有个采药人摔断了腿。这孩子竟连这种细节都留意到了!他立刻接话:“元帅,末将愿带小队夜袭敌寨,只要烧掉他们的投石机,我军便可从溪谷运粮!”

“好!”郭子兴一拍桌案,“就派你带五十死士,今夜三更出发!元璋,你熟悉地形,给你兄长带路!”

夜幕降临,濠州城笼罩在一片死寂中。朱兴隆带着朱元璋和五十名死士,如壁虎般贴着溪谷西侧崖壁攀爬。夏夜的山风带着蚊虫,刮在脸上又痒又疼,崖壁上的野藤被踩得咯吱作响,每一步都险象环生。朱元璋走在最前面,腰间挂着的火折子微光一闪,便指向一处可落脚的石缝。

“哥,小心这块石头松动。”他忽然停下,伸手扶住朱兴隆的脚,待兄长站稳才继续向上。月光透过崖顶的缝隙洒下,照亮少年专注的侧脸,朱兴隆忽然想起多年前在钟离县,这孩子也是这样亦步亦趋地跟着他学种地,只是如今,跟在身后的换成了五十条汉子。

丑时三刻,小队终于攀到崖顶。向下望去,元军的连环寨静卧在谷口,篝火堆旁的哨兵正打着哈欠。朱元璋从怀中摸出一只小竹筒,拧开盖子放出几只萤火虫——这是他白天捉来的“信号虫”。对岸崖顶的伏兵见到绿光,立刻射出几支响箭。

“动手!”朱兴隆低吼一声,率先从崖顶滑下。五十名死士如天降神兵,挥刀砍断寨门绳索,点燃了堆放在寨中的投石机部件。火光冲天而起,照得元军哨兵惊慌失措,喊杀声顿时响彻溪谷。

“往东边跑!”朱元璋忽然扯住朱兴隆的胳膊,指向寨后一片密林。朱兴隆心领神会,带着众人边战边退,果然引开了大部分追兵。待元军发现中计返回时,三座连环寨已被后续赶来的红巾军主力攻破,堆积如山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濠州城。

此役过后,朱兴隆因奇袭有功升为百夫长,朱元璋则因献策精准,被郭子兴破格提拔为镇抚,成为红巾军中最年轻的将领之一。消息传到营地,士兵们围着朱元璋起哄,要他讲讲“萤火虫计”,少年却只是挠着头往朱兴隆身后躲:“都是我哥带得好。”

然而,树大招风。随着朱元璋的声望日增,营中渐渐有了些闲言碎语。有人说他年纪轻轻便居高位,是靠了兄长的关系;更有人翻出他曾是和尚的旧事,暗地里称他“秃贼”。朱兴隆将这些话听在耳里,气得要去找人理论,却被朱元璋拉住了。

“哥,随他们说去,”少年坐在篝火旁擦拭佩刀,刀锋映着他沉静的脸庞,“等我打了胜仗,他们自然就闭嘴了。”

朱兴隆看着弟弟眼中的坚定,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这些年他护着弟弟从饥荒走到战场,原以为只要吃饱穿暖便是幸事,却不曾想这孩子胸中竟藏着如此丘壑。他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刚烤的红薯,快趁热吃。”

朱元璋接过红薯,滚烫的温度透过油纸传来,暖到了心底。他想起在皇觉寺饿肚子的日子,想起哥哥把唯一的窝头塞给他的模样,忽然咧嘴一笑:“哥,等天下太平了,我给你盖座大房子,房前屋后都种上红薯,让你吃个够。”

朱兴隆哈哈大笑,拍着弟弟的肩膀:“好!哥等着!”

笑声中,忽然有亲兵来报,说郭子兴有请。兄弟俩来到帅帐,只见郭子兴屏退左右,从案头拿起一封信笺:“元璋,这是你同乡汤和从滁州送来的信,说那边的红巾军缺个会打仗的头领,问你愿不愿去。”

朱兴隆心中一紧,滁州离濠州数百里,这分明是要调开朱元璋!他正要开口,却听朱元璋道:“末将多谢汤和兄弟惦记,但末将深受元帅大恩,岂敢半途而废?”

郭子兴闻言抚掌而笑,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果然没看错你!”他又看向朱兴隆,“兴隆,你弟弟是个将才,老困在濠州城可惜了。我打算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去滁州开辟新据点,你……”

“末将愿随舍弟同去!”朱兴隆立刻抱拳。他知道,弟弟的翅膀已经硬了,是时候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但他这个做哥哥的,必须在他身边护着。

郭子兴点点头:“也好。你兄弟俩同心,我便放心了。记住,滁州乃江淮要冲,若能拿下,便是为我军立下不世之功!”

三日后,朱元璋带着朱兴隆和一千红巾军将士,告别了濠州城。队伍行至滁州地界时,正遇上元军一部在劫掠村庄。朱元璋立马高坡,观察片刻后便下令:“哥,你带三百人从左翼包抄,我带五百人正面佯攻,剩下两百人断其后路!”

朱兴隆领命而去,心中却暗自惊叹——这排兵布阵的本事,竟比许多征战多年的老将还要老道。只见朱元璋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佩刀挥舞处元兵纷纷落马,而朱兴隆的左翼部队则如神兵天降,瞬间击溃了元军的侧防。

这场遭遇战打得干净利落,红巾军大获全胜,还解救了数百名被掳的百姓。当百姓们捧着糙米饭感谢时,朱元璋却让士兵们把粮食分发给他们,自己只啃干硬的麦饼。朱兴隆看在眼里,忽然明白,弟弟不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战,他心中装着的,是天下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

滁州城头的落日将兄弟俩的身影拉长,朱元璋遥望着远方的天际,忽然对朱兴隆说:“哥,你看那云,像不像咱们钟离县的梯田?”

朱兴隆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天边的晚霞层层叠叠,果然像极了家乡的梯田。他想起那个茅草屋,想起爹娘的音容笑貌,眼眶不禁有些发热。“像,”他点点头,“等打下滁州,咱们就给爹娘立个牌位,让他们也看看,咱们没给朱家丢脸。”

朱元璋郑重地点头,手按在腰间的刀柄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前路依旧坎坷,元军的反扑、红巾军内部的倾轧,无一不是严峻的挑战。但只要有哥哥在身边,只要心中怀着对太平世道的向往,他就有勇气去面对一切。

而朱兴隆看着弟弟挺拔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弟弟,更是一个时代的希望。在这乱世的烽烟中,他们兄弟俩就像两颗紧紧依靠的星辰,用彼此的光芒照亮着前行的道路,等待着终有一天,能驱散所有的黑暗,迎来真正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