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滁州立威定江淮

  • 大明兄长
  • 漫客2
  • 2797字
  • 2025-06-23 14:51:20

滁州立威定江淮

至正十三年秋,滁州城外的梧桐叶落了满地,被过往的马蹄踩得粉碎。朱兴隆勒住缰绳,看着眼前高耸的城墙,城头飘扬的元军大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身后一千红巾军将士屏息凝神,连呼吸都带着肃杀之气——这是他们奉郭子兴之命攻打滁州的第一战,也是朱元璋独立领军的首次大考。

“哥,你看城东南角的护城河,”朱元璋策马靠近,指着城墙下一处水流迟缓的河段,“那里芦苇丛生,水深不过及腰,可作突破口。”他顿了顿,从怀中掏出一张草图,上面用木炭标出了城防薄弱处,“昨夜派去的细作回报,守将巩卜班嗜酒如命,今夜中秋,城上必定疏于防范。”

朱兴隆接过草图,借着暮色细看,只见东南角的敌楼标记旁画了个酒葫芦。他想起数日前朱元璋派亲兵扮成卖酒郎,果然探得元军守将夜夜笙歌。这孩子的心思,竟细到了如此地步!“你打算何时动手?”

“子时三刻,”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带三百死士从芦苇荡泅渡攻城,哥你率主力在北门外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待我拿下东南角敌楼,便以火箭为号。”

夜至子时,滁州北门外忽然鼓声大作,朱兴隆指挥着红巾军将士举着火把来回奔跑,喊杀声震得城门嗡嗡作响。城上元军果然慌乱,纷纷将兵力调往北门。就在此时,朱元璋带着三百死士已潜入东南护城河畔,冰冷的河水浸透了衣甲,却浇不灭他们眼中的火焰。

“跟我来!”朱元璋低喝一声,率先跳进芦苇荡。水底下布满了碎石和淤泥,走得极为艰难。一名士兵不慎滑倒,水花声惊起了城头的哨兵。“什么人?”哨兵刚要放箭,朱元璋甩手甩出一支袖箭,正中其咽喉。

死士们趁机攀援而上,用随身携带的爪钩勾住城墙砖缝。朱元璋身手矫健,第一个爬上城头,挥刀砍倒两名巡逻兵。后续将士蜂拥而入,瞬间控制了东南角敌楼。火光中,他看见巩卜班正抱着酒坛醉倒在帅椅上,嘴角还挂着涎水。

“拿下!”朱元璋一脚踢翻酒坛,士兵们立刻上前将巩卜班捆了个结结实实。他抓起桌上的令旗往地上一掷,对身边的亲卫道:“点火箭!”

三支火箭划破夜空,直插滁州北门方向。朱兴隆见状大吼:“冲啊!”早已按捺不住的红巾军主力如潮水般涌向城门,此时城内已乱作一团,守兵见主将被擒,顿时斗志全无,城门很快被攻破。

破晓时分,滁州城头换上了红巾军的大旗。朱元璋站在垛口旁,看着朝阳洒在城内的断壁残垣上,脸上却没有胜利的喜悦。街道上随处可见被元军劫掠的痕迹,百姓们躲在门后,用恐惧的目光望着这些头戴红巾的士兵。

“哥,传令下去,”朱元璋对紧随其后的朱兴隆说,“所有将士不得扰民,违令者斩!再打开粮仓,给百姓分发粮食。”

朱兴隆点点头,看着弟弟有条不紊地部署,心中感慨万千。当年那个在皇觉寺躲官兵的小沙弥,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懂得安抚民心了。他刚要转身传令,却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个红巾军士兵正与城中百姓争执,手里还拿着抢来的鸡。

“住手!”朱元璋厉声喝道,快步上前夺下士兵手中的鸡,还给那老汉,“我刚才的命令,你们没听见吗?”

为首的士兵嘟囔道:“将军,弟兄们打了一夜仗,想吃口热的……”

“想吃口热的,就能抢百姓的东西?”朱元璋拔出佩刀,刀锋在晨光中闪着寒光,“红巾军是为百姓打仗的,不是土匪!今日若不严明军纪,将来如何服众?”他手起刀落,竟将那士兵的耳朵削了下来,“再有违令者,以此为例!”

士兵们吓得脸色惨白,纷纷跪地求饶。那老汉见状也慌忙跪下:“将军饶命,这鸡……俺送了!”

“老人家,你的鸡我们买,”朱元璋收起刀,亲自从怀里掏出几枚铜钱塞进老汉手里,“从今日起,滁州就是咱们自己的城池,咱们自己的百姓,绝不能再受欺负。”

此事很快在城中传开,百姓们见红巾军果然秋毫无犯,还开仓放粮,渐渐放下了戒心。朱兴隆看着弟弟安抚百姓的身影,忽然想起智光长老说的“将星闪耀”,或许这孩子真的身负天命,能带领他们走出这乱世。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滁州刚安定下来,便有探马来报,说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佑带着三千人马前来,名义上是支援,实则想夺权。朱兴隆闻言大怒:“这张天佑一向眼高于顶,定是看咱们打下滁州,想来摘桃子!”

朱元璋却显得异常冷静,他铺开滁州地图,沉吟道:“张天佑带来的人虽多,但长途跋涉,已是强弩之末。哥,你去城东二十里扎营,虚张声势,我自有安排。”

三日后,张天佑率军抵达滁州城外,见朱兴隆已在城东扎下营寨,旌旗林立,顿时心生忌惮。他派人来见朱元璋,要求进入滁州城休整。朱元璋却亲自出城,在营门外设下酒宴。

“舅父远道而来,辛苦了,”朱元璋举杯笑道,“滁州城小粮少,怕是容不下三千大军,不如就在城外扎营,所需粮草,我自会派人送去。”

张天佑脸色一沉:“怎么?你打下滁州,就忘了你家元帅了?”

“末将不敢,”朱元璋放下酒杯,眼神陡然锐利,“只是滁州刚经战火,百姓尚未安定,若大军入城,恐生惊扰。再说……”他话锋一转,“昨夜接到探报,元军主力已至盱眙,不日便要攻滁州,舅父若能在城外协助防御,正是帮了末将大忙。”

张天佑闻言一惊,他本是来夺权的,并未想真的打仗。又见朱元璋谈吐从容,营中戒备森严,知道硬来不得,只好讪讪道:“既然如此,我便在城外协助贤侄吧。”

等张天佑一走,朱兴隆忍不住问:“元军主力真的来了?”

朱元璋摇摇头,低声道:“我虚张声势罢了。张天佑此人贪生怕死,只需稍作威慑,他便不敢轻举妄动。”他看向兄长,眼中带着一丝狡黠,“不过,元军迟早会来,咱们得抓紧时间加固城防。”

朱兴隆看着弟弟,忽然觉得有些陌生。那个曾经需要他庇护的少年,如今已能运筹帷幄,玩弄权术于股掌之间。他知道,这是乱世逼出来的生存之道,却又隐隐有些担忧——在这权力的漩涡中,弟弟还能守住本心吗?

接下来的日子,朱元璋一面加固滁州城防,一面整肃军纪,训练士兵。他常常亲自到军营中查看,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深得军心。朱兴隆则负责后勤补给,将滁州周边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城中,兄弟俩配合默契,将滁州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日,朱元璋带着朱兴隆登上城楼,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哥,你看那片云,”他指着天边的彤云,“像不像龙鳞?”

朱兴隆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晚霞如火,映红了半边天,那云层确实像极了传说中龙的鳞片。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常说的“龙兴之地”,心中一动:“重八,你说……咱们真能打下一片天吗?”

朱元璋转过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哥,只要咱们兄弟同心,将士用命,百姓拥护,这天下,没有打不下来的!”他顿了顿,握住朱兴隆的手,“等天下太平了,我带你回钟离县,给爹娘修一座大大的坟茔,再盖一座比刘德家还气派的宅院,让你好好享清福。”

朱兴隆看着弟弟坚定的眼神,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心中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他知道,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艰险,只要有这个弟弟在,他们就一定能走下去。

滁州的秋风吹过城楼,带着一股新生的力量。朱兴隆望着城内渐渐恢复生气的街道,望着城外严阵以待的军营,忽然明白,他们兄弟俩已经不再是被动地躲避战火,而是主动地在创造历史。在这乱世的舞台上,他们将用自己的双手,书写属于朱家的传奇,而这,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