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王朝1120:中华命脉的历史拐点
- 庸木
- 7354字
- 2021-11-23 16:57:55
第五节 丹青、墨宝及其他
野花也好,家花也罢,全部都竭尽全力,争相散发着各色撩人芳香,滋养着徽宗那颗喜新厌旧的心。徽宗便在这繁花烂漫间,享受着那沁人心脾的芬芳。
到现在,估计许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他为什么没被熏死?”这个疑问用古生理学术语可表述如下:“他为什么没有因为房事过度而死亡?”这或许包含一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诅咒,而更多的是以历史事实和生理学作为依据的严肃思考。古往今来,通过这条道路去见阎王的人数不胜数,皇帝由于条件优越,为此嗝屁的更是大有人在;而生理学明确指出,房事过度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识。
可是,徽宗不但没有被熏死,而且没有一点衰落的迹象,造人运动更是成效显著,据统计共造出三十二位皇子、三十四位公主,这实在是一大奇迹。
难道是因为徽宗崇奉道教,感动了上天,所以天上的神仙保佑着徽宗?如果这是答案,那么此题一定是脑筋急转弯,或答题人是徽宗。
那么是不是道家的养生之术,力保徽宗身体健壮,如龙似虎?在下查阅的宋代史料中,和道教相关的只有糟粕,那时道家的所谓养生术,大致都是些房术、采阴补阳术、各种大补仙丹等玩意儿,这些玩意儿是能够达到房事长乐的效果,当然还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但如果说能保证徽宗不被熏死,那纯粹是在扯淡,或是在搞笑。
那么只能有一个可能了,徽宗不会房事过度。这一观点在“道”一节中已经提出,并指出徽宗为确保房事不会过度,有着许多有意无意的应对措施。
那徽宗都有什么应对措施?这个问题或许大家较感兴趣,通过对徽宗的了解,在下以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有意的应对措施:房事适度。估计在我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有人已扔板砖了,因为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答案。我对房事这东西研究不深,但认为这的确是保证房事适度的绝好方法,这也是徽宗有意采取的应对措施。方法很简单,关键是能不能做到,这对于那些资源充足的人尤为艰难,尤其是徽宗这类作为皇帝的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徽宗自我克制力并不强,那么,徽宗又是怎样控制自己的荷尔蒙,战胜或战平各种撩人诱惑的呢?这里有一个血的教训的问题。
一个吸烟的人,往往很难戒掉烟瘾,但让他经历一次肺癌的洗礼,如果他能侥幸活过来,那么他应该百分之百能够戒烟。而他身边有人因为吸烟得癌症而荣归西天,这将在他心里留下一个深深的烙印,往往也会十有七八能够戒烟。这叫作教训,由于死人了或差点死人了,可以称为血的教训。
在房事方面,徽宗也有过一次血的教训,不是他差点死了,而是他身边的人死了,死的这个人是他的哥哥宋哲宗。
公元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任皇帝、宋徽宗的好哥哥、大宋百姓的好主子宋哲宗赵煦因病医治无效在汴京逝世,享年二十四岁。宋哲宗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二十四岁,正是生龙活虎的年龄,但他却早早地离开了我们;宋哲宗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他不但死了,而且背负了一个不孝的罪名,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他至死没有造出一个人;宋哲宗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有资料显示,早在他十四岁时起,就大量征集民间女子进宫,每天都要有十位美貌女子侍奉这位尚未婚娶的少年皇帝;宋哲宗的一生,是给徽宗留下深刻教训的一生,英年早逝,无有子嗣,大臣无数次上疏,劝谏哲宗哥哥不要陶醉在女色之中,但哲宗哥哥就是不听,仍然我行我素,如果上天能够给哲宗哥哥再来一次的机会,哲宗哥哥一定会对自己说:房事适度,不然嗝屁。
这就是血的教训。对于徽宗,虽然周围有万余名美女每时每刻都在勾引着他,但没有关于他房事过度的史料记载,而他的“采阴补阳”术一般也是间隔五至七日修炼一次。
第二,无意的应对措施:广泛的爱好。前面已经说过,徽宗对道教的崇爱、对石头的痴迷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这两种爱好,徽宗还有许多其他爱好,这无形中将徽宗从房事中解脱出来。史料记载,徽宗爱好骑马、射箭、踢球、打马球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这些运动项目保证了徽宗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徽宗还有许多非运动爱好,不但将徽宗从房事中解脱出来,而且将徽宗从万劫不复的罪人解脱为罪有应得的罪人,让人们除了对徽宗愤怒咒骂,还对他多了许多感叹,甚至欣赏。
先看看徽宗的这些爱好。
丹青,即绘画
通过前文可知,皇帝的爱好是不同于小百姓的爱好的,如果皇帝爱好某样东西,必会利用手中各种力量为其爱好服务,甚至不惜倾全国之力。前面说过,徽宗迷恋道教,便设置了道学;喜欢石头,便设置了应奉局;想要寻花问柳,便设置了行幸局。那么徽宗爱好绘画,也就理所当然地要设置画学。
崇宁三年(1104),徽宗设置画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考试题目一般是摘选的古人诗句,比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以此诗句所描绘情景作一幅画。画得好的被录用至画院,然后被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候、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并享受朝廷俸禄。这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学生,考上后,就是公家的人了,以后日子就不用发愁了。
徽宗时期,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并允许画院人员像其他文官一样佩带鱼袋(一种身份的象征),将画家的地位置于其他工匠之上。徽宗还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并对画院进行扩充。在徽宗的不懈努力下,画院创作获得了空前繁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画家,如张希颜、费道宁、戴琬、王道亨、韩若拙、赵宣、富燮、刘益、黄宗道、田逸民、赵廉、和成忠、马贲、孟应之等。
徽宗在位期间,还广泛征收历代文物、书画,皇家书画收藏得到极大丰富,徽宗曾把聚集的古代名画一千五百件辑成十五册,称为“宣和睿览集”。还编纂了《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图书,仅《宣和画谱》就有二十卷,包括两百三十一位画家的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作品。这一方面满足了徽宗强烈的绘画爱好,另一方面也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如果说徽宗对绘画的爱好仅限于这些,那就小看徽宗了。有人这样评价徽宗:“宋徽宗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大画家之列,他的丹青造诣堪称登峰造极,蔚为大家。”这是一个十分高的评价,有些人云亦云的味道,但亦是很中肯的。以下是徽宗的两幅作品。
其一,《写生珍禽图》。
被誉为中国古代写生花鸟画的典范。整幅画全用水墨勾勒而出,笔调朴质简洁,对景写生,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2002年,北京昆仑饭店古代书画拍卖会上,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两千三百五十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了中国书画拍卖史的纪录。2009年,保利春季拍卖夜场,《写生珍禽图》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经过一百多轮加价,最终以五千五百一十万元落槌。历代帝王数不胜数,可去世了八百多年,一幅画能以五千多万元被拍卖的,唯有徽宗一人。
其二,《听琴图》。
被誉为“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典型代表,国宝级文物。整幅画画调秀美,描绘精致,人物描写尤为细腻,背景环境处理简洁得体。
此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专门观看了这幅作品,以上可以说是我的非专业感受。
上面只是徽宗作品中的两幅普通画作。徽宗曾把自己专门描绘珍异的动物和植物的作品编成《宣和睿览册》,每十五幅一册,据说累积至“千册”之多,当然,其中有些是御用画家的代笔之作。今天,徽宗留存在世间的绘画作品有二十余幅。
历史上,爱好绘画并参与创作的皇帝比比皆是,许多皇帝的画作出名,往往是因为其皇帝的地位,而徽宗则不然。一位老外曾说过:“帝位为徽宗的绘画活动创造了条件,但徽宗的画并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画作本身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后世的。”当然,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墨宝,这里指书法,写字的最高境界
“曾是清宫旧藏、后来流落民间的宋徽宗《临怀素圣母帖》,昨日在香港九龙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拍卖会以1.28亿港元(约1.07亿元人民币)天价成交,创下中国书画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纪录……”
以上是新加坡《新民晚报》2008年4月21日的报道。
如果徽宗知道了他写的几个字能在八百多年后卖出上亿元,不知会有如何感想。
书法的确是一种艺术,写好一手字,不亚于画好一幅画。这是在我想要练好字,却始终无法将字写好的情况下发出的感叹,也算是我对书法的理解吧。通过上面这则报道,更加深了我的这种理解,因为字比画值钱,而且多值五千万元呢。
令人羡慕的是,徽宗不但画得一手好画,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自创一种书法,不但自创一种书法,而且其书法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不再是羡慕,而是崇拜了。
的确,许多人对宋徽宗的书法崇拜有加,赞赏有加。元代袁桷赞云:“笔法飞动,有凌云步虚之意。”元代柳贯赞云:“鸿笔宛委扬清风。”元代赵孟赞云:“天骨遒美,逸趣霭然。”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感叹:“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评价徽宗书法:“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清代王文治赞云:“不徒素练画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善谏工书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
写字的最高境界是书法,那么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创书法,徽宗便达到了这一境界——不过,这是以现实作为背景的。如以江湖作为背景,以书法为基础可以练成高强武功,这或许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朱子柳在《神雕侠侣》中,张三丰在《倚天屠龙记》中,秃笔翁在《笑傲江湖》中,济深大师在《九阴真经》中,便达到了这一境界。
徽宗自创的书法名曰“瘦金体”,其特点是“笔道瘦细有弹性,运笔挺劲犀利,具有秀美洒脱的风骨;抑上扬下、抑左扬右,笔画尖削,行笔细劲,尾钩锐利;横竖起笔如利刃切入,撇捺的末端如竹叶形;整体感觉剑拔弩张,斩钉截铁”。这是书法家总结的。对于我这个连字都写不好的拙人,看徽宗的字,感受只有两个字:“好看。”如果非要把这份感受加上一些修饰,我会说:很美很秀气,如同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除了这些,还会有另外一个感受:打死我也写不出来。
如果对瘦金体没有什么概念,请看看各种办公软件中的“仿宋体”,这就是模仿瘦金体而创的。打开电脑中的Word或写字板,码上几个字,把字体设为“仿宋体”,将其放大后欣赏,是不是很秀气?
徽宗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这种别具一格的“瘦金体”。“瘦金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即广为流传,成为精品,也成为人们临摹的对象,就连后来的金国皇帝也来模仿。当时铸造的货币全部使用瘦金体,如“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等各式钱币。徽宗的手迹更是为人们所爱,靖康之乱后,徽宗批示过的文件有些从宫中流散到民间,士大夫和收藏家得到片纸只字也要秘密收藏,并作为传世之宝。
书法界普遍认为,徽宗的瘦金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这种书体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才能完成,不易被别人模仿。后代临摹瘦金体的人很多,但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并不仅仅指迈克尔·杰克逊。
徽宗不但在自创的瘦金体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对其他书法体也有极深的造诣,徽宗的楷书作品《秾芳依翠萼诗帖》堪称楷书杰作,被后世论者称为出神入化的“神品”,徽宗的草书作品《草书千字文》,被后人认为不亚于盛唐时期的草书书圣张旭与怀素,可见其造诣之高。
徽宗也收集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辑成《宣和书谱》,全书共二十卷,内含一百九十三人的一千三百四十四件作品。
诗词
徽宗爱好诗词,作了不少诗词,不过其诗词与书画水平相比,差了许多。
以徽宗在绘画、书法中的造诣和神韵,足以能写出好的诗词,但为什么徽宗的诗词被后人评价一般呢?我以自己的感受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在下喜欢诗词,尤其是古代诗词。在下认为,一首诗词的好坏,最主要的是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辞藻是否华丽是一方面,但绝非主要方面,关键还看诗词中蕴含的神美。许多流芳百世的诗句往往是这样的。在下也写过一些诗词,感觉必须达到写诗的心境,才能写出好的诗词。
何谓写诗的心境?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想写点儿东西,但憋半天连一句话都写不出来,有时没刻意让自己写东西时,却似有千言万语想要表露,拿起笔会在瞬间完成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诗词)。我认为后者所具备的心境,就是写诗的心境。
写诗的心境往往出现在一个人郁闷、忧伤、低沉、哀愁的时候,但当人完全沉浸在这样的心绪中时,并不是写诗的心境,估计这时也没有心情写诗;只有当这样的心绪笼罩在心头,而内心又达到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才是写诗的心境。达到这种心境的时候,会产生无限的创作灵感,可以说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也会有“文章本天成,妙笔偶得之”的感觉。
从另一方面分析,一个人在事业生活不顺,或事业生活取得大的突破,导致人心情出现较大起伏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种心境。可以看看古代最优秀的诗人词人,几乎全部属于这种情况,譬如屈原、陶渊明、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轼、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他们不是仕途不顺,就是人生坎坷,当然,也有像曹操这样事业取得巨大突破的人。
所以我认为,写诗固然需要天资,但也需要心境。如果一个人生活无忧无虑,人生一帆风顺,即使有足够的天资,也很难写出动人心弦的作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或许可知徽宗的诗词传世作品不多的原因了。许多人会说了,靖康之后,徽宗生活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哪。这是一定的,更验证了上面的分析,因为徽宗为数不多让人传诵的作品,都是在靖康之后创作的。下面以“靖康”为界,分析一下徽宗的诗词作品。
靖康之前,徽宗无忧无虑,所作诗词显得过分雕琢,优秀作品确实不多。如果非要说哪一首还算可以,我推荐《醉春风·浅酒人前共》,这首词可归为艳词类别,但绝对是艳词中的精品,整首词将人类之间的深度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传说是徽宗初遇李师师所作,此时徽宗心情新鲜兴奋,可以说是“心情出现了较大起伏”,此等心境,才成就了这首精品诗歌。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或欢喜或鄙视地想:原来寻花问柳可以达到写诗的心境。如果有人这样认为,就曲解在下的意思了,并且将自己和皇帝相提并论,这是某种程度上的“错位”:皇帝周围的环境我们永远不会达到,皇帝的心态我们也很难理解。如果抱着寻找写作心境的心态去寻花问柳,那只能是给自己的不轨行为寻找理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而“夫义妇德”的传统家庭观念始终为人们所赞美和笃守,代表了人类优秀的道德品质,人类的许多标准都在改变,而这个标准一直没有改变,我想,永远也不会改变。
靖康之后,徽宗写的一些诗词较之前大有突破,一些诗句令人回味无穷,很有味道。譬如《在北题壁》中的“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眼儿媚》中的“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临江仙》中的“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宋词三百首》中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徽宗的词《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便是徽宗在被掳往五国城的途中创作的。全词托物咏怀,抒发故国沦亡之伤怀,幽怨委曲,无限伤感,真情流露中,弹奏出内心百折千回、肝肠断绝之音。
总体来说,徽宗诗词的传世精品不多,不过也不能刻意要求徽宗,以徽宗的丹青和墨宝,足以使他成为伟大的文艺大家。
音乐
在《听琴图》中,那个身着道服,正在弹琴的人就是宋徽宗。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美艺术,每个人都会喜欢的。以现代的标准来看,可以把对音乐的喜欢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仅仅喜欢音乐的,可以称为乐迷或歌迷;喜欢音乐并且歌唱得好听的,可以叫作歌星,如果能将乐器弹奏好的,可以称为演奏家;能够创作出新的歌曲或乐曲的,可以叫作音乐家。但对整个社会的音乐行业有极大推动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这样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呢?
现代社会好像还没有这样的人。而在北宋时期,有一位这样的人,推动了当时整个大宋社会的音乐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就是我们的徽宗。
北宋之前,当时社会的音乐十分不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譬如你的二胡基调为C大调,我的二胡基调却为C小调,等等。徽宗有感于这种音律不齐的现状,命工匠铸成几十套“大晟钟”,每套钟基准音高都是黄钟宫,发送中国各个州府,作为标准音律定音,这样就保证了一首乐曲能够在不走样的情况下在不同地方演奏。大晟钟的建造,集中体现了宋代科学家、音乐家研究、制造、使用编钟的时代性认识与所达到的高超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我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和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且,徽宗花费近十五年,制作了一套从乐律理论到乐器制度都焕然一新的《大晟乐》,并通过行政手段有层次、有步骤地由朝廷推行到民间以及域外,这大大促进了宋朝音乐的发展,对后世的乐律制度和音韵词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宗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无论他是多么秀美、壮观,结局注定要毁灭。这对徽宗来说,也算是罪有应得,而在世人的感觉,却是又惋惜又愤恨。
徽宗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蹴鞠马球无所不晓,骑马射箭无所不能,大宋王朝为徽宗的爱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徽宗便在这片沃土上纵横驰骋。超凡脱尘的艮岳园林,神奇秀美的奇花怪石,楚楚动人的秀美女子和那更为浪漫美妙的路边野花,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滋润和陶醉着徽宗,也激发着他心中或脑袋中的创作灵感。谁能否认那一个个俊美秀气的瘦金字与艮岳山中那无数婀娜多姿的少女无关?谁能否认那优美的山水画与徽宗喜欢的大石头没有牵连?而徽宗留给大宋的,是整个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朝廷官场贪污腐败、乌烟瘴气,大宋军队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
或许,这已经不错了。纵观中国历史,耗费整个国家资源,只为自己贪图享乐而一无所事的皇帝数不胜数。也许因为这,我们才对徽宗皇帝多了几分感叹。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徽宗生在现代社会,会是如何。以徽宗对书、画、诗、词的灵性和天分,上学时文科应该很好,徽宗又精通逻辑缜密的围棋,理科也会不错,那么,徽宗的学习一定会很优秀。他体育项目也十分了得,所以三好学生、五好学生是非他莫属了,当然,还会得到许多女孩子的垂青。工作后,凭徽宗对艺术的造诣,做个艺术学院教授是不成问题的,当个艺术学校校长,甚至文化部长也是绰绰有余,并且,他球踢得很好,还可以当国足队教练……
这些都是以穿越学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的,是睁着眼在说梦话。不过,许多人都有这样感叹:徽宗如果没有当上皇帝,可能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完美甚至伟大的艺术家。徽宗当上了皇帝,也成为艺术家,不过也葬送了整个国家。
元代脱脱撰写《宋史·本纪·徽宗》,情不自禁地扔掉笔,长声叹息:“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