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跨越:新经济引领新常态(领导干部悦读坊)
- 金江军 郭英楼
- 3251字
- 2020-08-29 19:48:1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主线,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购物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的韩保江教授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面临新问题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中国实际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主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重点是促创新、调结构、抓改革。
(1)促创新。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包括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等。但如今我国要素价格显著上升,例如,劳动力告别廉价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劳动力价格比周边的越南、柬埔寨、斯里兰卡都要高出不少。在此背景下,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支撑竞争是不可能的,寻找新动力已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空间或增长潜力来看,新动力就应当是创新。我们要想实现预期目标,必须要有我们自己可控的、可持续的创新动力。
(2)调结构。好结构会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结构不好,要素投下去,效果也不明显。我们现在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例如,传统重化工业比例过高,推动经济短期增长的产业如房地产占比过重,农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等。调结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把长线缩短。如去库存,去过剩产能,让价格慢慢恢复到均衡水平。这样企业能获得平均利润,有钱赚了,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就有了,整个经济就由供过于求向供求平衡转变。二是把短板加长。比如我国城镇化率为55%左右,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7%左右,城市化中市民化不足这个短板就要加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新的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包括养老服务、与“二孩”相关的服务、投资理财服务等。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工业设计、品牌推广、科技服务等需求也很旺盛。
(3)抓改革。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仍然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龙头和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具体的改革任务,目的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简政放权、建立“负面清单”、商事制度改革,都是为了给企业创造好的社会和政府宏观管理条件,为各类创新主体创造好的环境。[1]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
从信息化角度来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互联网+”减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产能过剩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看不见的手”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其前提之一是市场信息要对称。国内许多企业根本不了解全国与自己同类的企业有多少,类似的产品有多少,客户的需求有多少,就盲目跟风上马项目。许多企业还是传统思路:不管市场实际需求,先盲目生产一大堆产品,再四处营销,结果产品库存居高不下,占用大量资金,有的企业甚至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在互联网时代,正确的思路是“以销定产”。为此,要通过行业大数据分析,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减少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进企业信息化,降低库存成本等生产经营成本。
二是推进产品信息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中国人到日本买马桶盖”曾一度在网上广为流传。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卖的马桶盖,不是普通的马桶盖,而是智能化的马桶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高档商品有了实际需求。这就需要中国制造业(供给侧)能够满足高端消费需求。而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例如,防止小孩和老人走失的智能鞋,防盗的智能包,3D打印的衣服和鞋帽,嵌入LED颗粒的时装,能提醒主人喝水的智能水杯等。
三是加强市场治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由于市场监管部门人员数量、工作时间有限,而市场主体数量、种类众多,分布广泛。传统巡查式、运动式执法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监管的实际需求,要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推动消费者、相关社会组织、媒体记者等参与市场监管,形成多方参与的市场治理局面。对市场主体建立从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通过信用代码关联有关部门掌握的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开展信用联合惩戒,提高市场主体违法犯罪的机会成本。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上的演讲
——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
注释
[1]参见韩保江:《供给侧改革与新政治经济学》,载《解放日报》,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