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声相伴:崔松话养生
- 崔松
- 1723字
- 2021-03-30 17:11:57
011 脂肪肝知一二
对于脂肪肝,各种看法都有,有人觉得胖一点难免会得脂肪肝,没有什么不舒服就不去处理了;也有人认为脂肪肝会发展成肝硬化,必须得好好治。
其实,有一个概念要跟大家纠正一下,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不是一回事儿。
脂肪肝就是脂肪在肝内沉积到一定程度。如果验血结果中肝功能指标正常就基本没有到脂肪性肝炎的程度。而脂肪性肝炎就和病毒性肝炎一样,肝细胞不停地被破坏,那得肝硬化的可能就更多。
单纯脂肪肝的病情较轻,而脂肪性肝炎就比较重了。所以,如果做B超发现脂肪肝,那就要验个血查查肝功能,看看是不是已经发展到脂肪性肝炎的地步。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脂肪肝呢?
肥胖的人群。
普通人脂肪肝的发病率在20%~30%,而肥胖的人脂肪肝发病率高达60%~90%;普通人脂肪肝发展成脂肪性肝炎的可能是10%~20%,最终演变成肝硬化的可能是2%~3%,而肥胖的人有20%~25%变成脂肪性肝病,最终有2%~8%的人会演变成肝硬化。
所以,“胖”肯定是这个疾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那怎么来界定一个人胖或不胖呢?
要看BMI指数。BMI指数就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结果在24以内是正常,超过24是超重,如果数值大于28,那就是肥胖了。
除了肥胖以外,糖尿病病人也很容易得脂肪肝。糖尿病病人得脂肪肝的概率在28%~50%。虽然脂肪肝与血脂相关,但不能说由于高脂血症引起脂肪肝,它们两个往往“伴生”,也就说血脂高的人有27%~90%同时患有脂肪肝,但不是绝对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只是那些有富贵病(肥胖、糖尿病、血脂高)的人容易得脂肪肝,营养不良的人也会得脂肪肝。因为营养不良时蛋白质减少,人体就会储存大量的脂肪,堆积在肝脏。还有快速减肥的人,想通过饥饿来快速减重,反而也会得脂肪肝。所以说,“欲速则不达”。
脂肪肝只有两种分类。
以上提到的糖尿病、血脂高、肥胖、减肥所导致的脂肪肝统称“非酒精性脂肪肝”。
还有一大群病人的脂肪肝是喝酒造成。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如果酒喝得太多容易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脂肪就像一个填充剂,一个肝细胞坏死了,一滴脂肪就填进去了,慢慢地肝细胞坏死得越来越多,填进去的脂肪也越来越多,这种人就叫酒精性脂肪肝。
什么情况下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呢?
以前的说法是“三个5”。
每天摄入纯酒精量50g,每周大于5天,时间超过5年,就会引起酒精性肝损伤。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连续每天的酒精摄入量大于40g,大于5年。其实5天50g和7天40g差得不多,一周就是250~280g,换算成50度的白酒就是一斤或者一斤多一点。如果1周内摄入这么多酒精,肝脏就很容易损坏,只要5年就有可能变成酒精性脂肪肝,而这种病人发生肝硬化的概率更大。如果你本来不喝酒就已经有了脂肪肝,那就更不能喝酒了,因为这两者可以互相加重。
脂肪肝如何诊断呢?
现在脂肪肝的诊断很泛滥,很多人体检查出脂肪肝,或者肝脂肪浸润。这些都是B超检查的结果。而B超敏感性较强,肝脏里的脂肪沉积大于30%时就能够看出来,大于50%时就能确诊。但问题是:有时候肝脏外面的包膜,或者肝脏旁的脂肪多一点导致肝脏看不清时也会被误认为脂肪肝。所以,如果B超的诊断是脂肪肝,不妨再做一个CT检查。CT的敏感性不如B超,但它的特异性更高,也就是确诊率更高。
脂肪和超声就像一对欢喜冤家,超声可以看清内脏的图像,但是脂肪可以反射超声波。如果肝脏里的脂肪增多,超声波打上去就会有特别强烈的反光,看上去特别亮,看不清肝内的结构。所以,有些报告上会写:肝内血管显示不清,其实就是因为脂肪太多了看不清,这时可以做一个CT来确诊。
如果得了脂肪肝该怎么办?
首先就是要戒酒,必须戒!否则你的生命会因此缩短。
另外,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吃补药,如果已经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而还没有到脂肪性肝炎的程度,任何吃进去的药都需要经过肝脏解毒,都有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还是建议从生活方式的改善入手——“管住嘴,迈开腿”,这样既对脂肪肝有好处,又不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有这么一个新闻,武汉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需要肝移植,妈妈配型跟孩子配上了,但是医生因为妈妈太胖又有脂肪肝而拒绝了手术,妈妈的肝脏不能移植给孩子,除非妈妈把体重减下来才有希望。妈妈就每天步行10公里,坚持了一个月,体重马上就下来了,脂肪肝也好了,最后手术也顺利地进行。
其实不是办不到,而是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去办事。

扫码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