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短板破难题 精准举措促发展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以成都市青羊区对口帮扶甘孜州得荣县为例

龙洋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曾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强调指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专题研究如何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考察调研期间,特意把凉山作为考察脱贫攻坚的第一站。

自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之后,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贫困领域问题日趋复杂多变,贫困人口已并非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贫困,其致贫原因更加多元化,贫困表现更加多样化,传统扶贫模式渐显粗放,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按照脱贫攻坚计划,即需要完成到2020年扶贫对象脱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任务。现阶段,脱贫攻坚依然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贫困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我国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地带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也是深度贫困人口的聚居地区。这些地区长期受自然环境恶劣等多种因素制约,深度贫困原因复杂,群众致贫返贫风险抵御能力弱,贫困的广度和深度更大,脱贫更难,一般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有效带动其发展,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在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集中力量破短板、啃“硬骨头”,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实施好精准脱贫。本文拟以成都市青羊区对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精准扶贫为例,对深度贫困地区采取新型精准脱贫有效治理模式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深度贫困地区的现状及致贫原因

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各个地方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不明显。地理区位偏远,经济禀赋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是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的共性困难。

二是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比较差,深度贫困地区相当多地方地处高寒山区、深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等,耕种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效率低。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自身发展战略薄弱,区域内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度较低,产业结构单一,就地就业机会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困难大,区域内需求拉动能力弱,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

四是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相对薄弱,特别是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五是社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宗教和民族等因素影响,一些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不少贫困群众沿袭陈规陋习,文明法治意识淡薄,安于现状不敢向前,群众思想文化、伦理观念和行为习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存在一定的差距,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以青羊区对口帮扶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为例,得荣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最南边,与云南迪庆州德钦县毗邻,是全州最偏远、人口最少,仅次于西藏墨脱县的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县、这里农业发展历史欠账大,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注入几乎为零,延续着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方式,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生态环境尤其脆弱,这些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得荣县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况。

二、精准脱贫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与主要做法

脱贫攻坚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要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必须集中整合各方资源,采取精准有效帮扶措施,从最短的短板补起,从最要紧的事情抓起,突出区位优势,破解发展困境。下面以成都市青羊区援藏工作队精准扶贫的实践为例予以论述。

决战脱贫攻坚是当前四川省提出治蜀兴川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按照省委、成都市委的统一部署安排,青羊区援藏工作队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推进脱贫攻坚任务中来,在得荣县开展对口援建工作中,在人才、资金、理念等方面给予倾力援助扶持。为破局得荣县的深度贫困现状,由青羊区委、区政府精心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干部队伍奔赴藏区,坚持深入乡镇、村,认真分析当地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因地制宜,从严从实从细谋划,在脱贫攻坚一线,用心用情用力地履行着援建藏区的光荣使命。

(一)聚焦民生难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深度发力

得荣县历来就有“穷在水上,困在路上”说法。该县是典型的干热河谷风貌,常年干旱少雨;地处偏远,山高谷深,是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县,境内交通极其不便。要实现脱贫致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要起到先导性作用。一是强化交通、水利、电力建设。由青羊区出资组建乡村物流客运出租汽车公司,进一步完善县域物流客运体系,逐步实现乡镇客运全覆盖,解决群众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利用得荣县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积极推广新型能源技术,投入1800万元援建4座太阳能提灌站,着力解决当地电力缺乏及人畜饮水困难、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二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平台共享,把互联网思维引入到脱贫攻坚中,初步形成市州(成都市、迪庆州、甘孜州)、区市县(青羊区、香格里拉市、得荣县)两级工作对接与合作,实现就业岗位需求互通、政府服务经验交流与借鉴,远程培训和同步教学等。三是加快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青羊区协助得荣建设,聚力“硬件投入”,为做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为12个乡镇卫生院配置基础医疗设备,建设标准化计免接种室。青羊区还将投入近3000万用于协助得荣县建设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得荣县白松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得荣县中学学生宿舍建设项目、白松集中办学点图书馆项目。

基础设施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脱贫的“命脉”,与民生关系密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民生服务保障能力的最根本途径。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是群众期盼、发展急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要抓住发展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想方设法破解难题摆脱困境,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聚焦发展难点,在特色产业扶持上深度发力

根据对口支援得荣县项目总体规划,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把青羊与得荣的各自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搭建宣传平台,从提供产业项目支持到产业合作、企业培育、产品创新、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扶持,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得荣县的帮扶工作中来,每年组织一批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人士到得荣县考察,共商得荣发展大计。积极建立贫困人员就业援助制度,为劳动就业给予必要的手段、机会和能力性援助。着力建设青羊脱贫就业创业培训示范基地,精心设置订单式的培训服务内容,专门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扶持专项补贴,引导贫困人员倾向于就业而非依赖于享受低保。同时,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注重市场机制引导,帮助理清发展思路,鼓励产业发展多样化,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受益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比如:通过援助建设培育高原蔬菜、水果、药材、家禽等种养殖业和加工产业,帮扶打造藏式农家旅游模式,促进其他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形成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致力于精准有效的举措,实现多重效益,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本土特色产业获得纵深发展,有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应对深度贫困地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以生存保障与就业激励为机制,以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帮扶,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实现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度贫困地区要根据当地资源与市场需求,全面摸底,找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精准发力,脚踏实地地进行资源开发型发展。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上下一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努力探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衔接,着力支持贫困人员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增加贫困人员收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扭转深度贫困地区整体落后的面貌,确保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三)聚焦教育难点,在创新智力扶贫上深度发力

扶贫先扶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扶贫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善于“造血”。对口帮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受援地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最根本、最有效的扶贫手段,就是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援建得荣县以来,青羊区高度重视以教育为代表的智力援藏和文化援藏,大力整合文化资源,运用文化力量,在“扶文、扶智”的文化帮扶下功夫。一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培训和产业技能培训,积极培养得荣县本地人才。充分发挥青羊科教优势,搭建培养培训、交流合作、产业振兴、基础建设、就业创业等人才智力援助平台,结合甘孜州“百千万康巴人才工程”,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医疗、职业技术、干部、农牧民等五大人才培训计划,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提升、创业创新培训、机关人员能力提升、农牧民技能培训、学生委托培养等计划,尤其是通过教育培训,培养符合得荣县需求的紧缺的专业人才,为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干部和人才队伍,为得荣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储备人才。二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和精准脱贫的深度融合。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我们必须补上的短板。自2000年9月以来,青羊区先后选派196名优秀骨干老师赴藏区支教,积极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创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入得荣,有效建立得荣县与青羊区名优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切实地将青羊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结对学校。比如:合作开展“校长、教师专业化提升工程”,派出青羊区省市特级教师、名优校长组成教育专家宣讲团,通过进县培训、远程互动教学、指导得荣教育、科研活动;开展优质小学扶助,让最偏远的乡村,也有青羊区的优质小学扶助;在青羊区确立幼儿园、小学、初中各1所,作为得荣县教师的实习基地;派遣得荣教育学习考察团,到青羊跟岗交流、访问学习,深化教育互动,促进得荣教师更新理念、拓展教育视野、厚植文化底蕴、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实施“学生委托培养项目”,让藏区孩子直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教育,每年在中考结束后由青羊援藏工作组协调青羊区教育局派遣优质高中到得荣选拔成绩优异、经济困难的学生到青羊区随班就读。同时,青羊援建工作还努力用活社会资源,引源开展专项扶贫助学公益活动。通过多方协调,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援助教育基金、助教项目等,先后捐资成立了“新梦想教育基金”“老房子社会责任基金”。2016年,得荣县还获得捐赠“新梦想科学教室”1座。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逐步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光是依靠物质的力量、科技的力量,还需要有更深层次的力量,让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在思想和精神上也强起来,凝聚精神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历经峥嵘岁月,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