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研究 求真务实: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裴泽庆等主编
- 4919字
- 2021-04-16 12:36:49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探讨
2018年2月10日至13日,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四川,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行调研,对全省提出了“五个着力”的重大要求,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成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对新总规提出的“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经进一步征求专家意见,在战略定位中确定成都将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更符合成都的城市特质”。
一、公园城市的相关概念
(一)主要生态城市概念
1.田园城市
1898年,英国作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田园城市”一词,并阐述了其建设模式。霍华德针对当时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可以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和建设田园城市的办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和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城市”。根据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了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
。
2.花园城市
花园城市的建设与美国芝加哥的探索密不可分,芝加哥通过实施一个庞大的城市公园体系项目,如林肯公园、千禧公园和格兰特公园等,成为美国中部最美的一座工业城市,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因此成了花园城市的典型。然而,关于花园城市建设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缺乏相关的评价指标,国际公园及康乐设施管理协会(IFPRA)所制订的国际花园城市评选标准是:“园林景观的美化,改善园林景观的设计,合理应用适合客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植物以及美化城市的其他方式。”根据这个标准,可以想见花园城市的核心在于美观。
3.园林城市
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园林城市作为园林的延伸概念,与我国传统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园林城市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我国有四大园林城市:南京、长春、杭州、昆明,其特点可见一斑,即是以造园学为指导,以花草、树木的景观设计和配置为主要特征,注重追求城市的景观美化效果,通过融入中国古典的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汲取中华文明中诗、书、画等文学艺术形式的精髓,创造“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公园城市的具体概念
城市扩展是科技进步、工业高度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共同结果和趋势,在伴随而来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绿化是政府和民众关注的基本点。城市环境绿化的模式不仅仅是城市环境美化的格调或风格,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城市建设的经济性和相应的民生质量,因此城市环境绿化的模式抉择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公园城市正是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中绿色抉择的必由之路。本文所述的“公园城市”,并非是对“Garden City”的另外一种字面直译,而是在“田园城市”的本质和内涵基础上,结合我国园林城市的理念加以发展并另有侧重点。即本文所述公园城市是指:通过人口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以及城市绿化体系中的景观塑造和绿化带、公园等设施配置来合理地平衡住宅、绿地、工业和农业区域之间的比例关系,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和社会文明的新型城市。
二、公园城市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词的含义为“某一物质自身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独有的性质或属性”,也是事物内涵的体现。公园城市的基本特征则体现了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一)生态位
公园城市的基本立足点是生态位,即按照生态的规律进行总规划和总布局。公园城市不是把城市建设在花园中,更不仅仅是在城市中建几个花园,而是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点、线、面、网和城郊森林与农田等结构系统地组织和布局城市绿地,构建起一个稳定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的城市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无规律蔓延,城市变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场所,也减少了城市居民同原有的与自然要素良性互动的乐趣。工业化和城镇化在提升城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然的严重侵害。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规划城市美好的蓝图,处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已然成为现在亟待重视和解决的热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是相统一的,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自信,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公园城市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要求,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阈值来合理地进行建设,按照生态链锁关系建立起无废无污的、开放式闭合的各种物质循环系统,以实现系统协调统一。
(二)景观化
城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复合体,景观化是公园城市应有的题中之意。景观设计应该包括土地、人类,以及可持续,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首先,公园城市的景观设置应该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布局。对城市的各个景观要素及其整体景观构成进行系统分析,判别景观系统的发展方向,掌握公园城市的形态规律,从“核心”“节点”及“片区”等层面来进行研究,塑造景观的整体性和特色性,实现公园城市结构的景观化。因此,公园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整体美学的研究和作用。其次,公园城市景观的设置应该做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统一。对自然环境本身,如湖泊、河流、湿地的保护,人工环境中特定建筑群、公园、雕塑等相互之间的呼应和规划,还有对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协调配置问题的综合考虑,及其内部各景观组分间相互关系等。最后,还应注重景观的联系和联结。除单独创造景观节点或公园绿地甚至升级优化外,需要将可能的景观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从“人工景观”到“自然景观”中间的一个“公园城市绿色廊道”的线路,这样才能塑造整个区域的景观骨架,使得各个节点呈现出“1+1>2”的效果,而不是各自为政,让景观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岛屿。
(三)人文性
公园城市的价值和美感既体现在城市景观上,也体现在城市本身的人文氛围上。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物质层面的“真实”公园城市景观建设和描述层面的“虚拟”公园城市的文化建设在构建公园城市的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缺一不可。因此,公园城市的建设不应只是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还须充分挖掘、继承和发扬具有地域特色传统文化,营造文明高尚、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提升市民文化素质,达到“城市美、人更美”的理想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外在显露,城市形象需要差异化,从而使其具备标志性,以便对内整合,对外传播。这不是指建造一些奇特的雕塑,而是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地域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忽视,必将造成“千城一面”的固化呆板印象,没有文化内核的城市建设,就像已经病变的细胞,会在城市“血液”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多“器官”的正常运转。
三、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
(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公园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们必须走出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正所谓“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说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然而目前,不少城市建设对其本身的自然赋予却毫不珍惜,做出一些违背自然本身特性的改造,其实最能创造城市特色的还是巧于利用大自然,要像根雕艺术家那样去揣摩,因材构思。济南的“一城山色半城荷”、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福州的三山等,正因为山、水、城的融合才让它们具有了永恒的魅力。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使整个城市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以及体验者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强化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理念,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坚持和完善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铁腕治霾,重拳治水,全域增绿,建成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公园城市,要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二)优化协调景观布局,建设美观公园城市
布局公园城市的景观是一项持久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绿地到建筑,从河流到道路,涉及面非常广,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因此,首先便是系统分析成都的景观现状,动态规划,把握特色。注重对原生态物种的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协调,规划建设一批人物雕塑、园艺小品等景观休闲设施,记录成都符号,传承成都记忆。其次,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历史、区位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成都有的历史街区正逐渐丧失活力,甚至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其景观风貌和人均绿地指标等也必然落后于新建城区,例如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的景观就优于五城区。因此,加强存量土地的景观建设是建设公园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提出了充分利用发掘老城区的景观潜力,盘活存量土地,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美观度的要求。拆除城市违章建筑,对城市中已闲置的地方和边角处,加以优化。充分利用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山、水等自然景观资源进行绿化规划,并顺应自然,让这些最亲近自然的地块自发地生长为市民切身感受得到的后花园。最后,还应该合理组织城市景观要素,对各类景观版块和廊道进行合理的主从空间配置和景观视点场的分析与创造,保持和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这样按照“科学定位、动态规划”的原则,构筑城市点、轴、面、带相结合的公园城市景观系统。
(三)增强文创中心功能,建设美好公园城市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贯穿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之魂。提到法国巴黎,人们印象中一定是“时尚之都”“浪漫之都”,而佛罗伦萨则是“世界艺术之都”等。城市文化主题是通过标签化的话语传播,形成品牌认知和社会共识,从而成为城市最具识别力和竞争力的标志。因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需要我们发掘城市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正所谓“并非农庄河田就是清幽朴素,魅力常常出自看不见的个性之中”。当然成都在这方面一直致力于营造的标签是“闲适”“安逸”“悠闲”等,这就是最重要的吸引力:宜居。除上述的标签化之外,对公园城市的形象进行设计还需要注重其他一些原则性因素,比如要具有能动性即可塑性等。只有在把握哲学原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城市才可能体现自身特色,具有鲜明个性的特点。文化内涵是城市精神的体现,深度挖掘成都作为全国十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大力弘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特有文化,并且在文化空间底板上进行标识,有利于直观呈现,形成天府公园城市文化认知的空间底板。这样讲出成都故事,传播成都声音,让人文成都勇立时代潮头,共建精神家园,铸城市之魂,让人文成都闪耀真理光辉。不仅如此,还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打通“最后一公里”。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和落实。要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城市微更新,在景观化上做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与此同时,保留成都城市风貌和机理,突出天府文化的亮点和魅力,并且利用文化开展城市触媒,提升环境形象和产业能级。这样,才是真正的公园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