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研究 求真务实: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裴泽庆等主编
- 4159字
- 2021-04-16 12:36:49
规划好建设好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为“一带一路”多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四川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以下简称“中德合作区”)是“一带一路”起点和终点区域中两个最重要国家——中国和德国的合作平台之一,是沿长江经济带分布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群在西部的唯一布局,是四川省四个国别类合作园区之一。规划好建设好中德合作区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是结合蒲江经济社会实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位于蒲江县,属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2011年,蒲江县凭借突出的生态优势以及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建设,吸引了德国博世电动工具、博世包装机械、博世包装(中国)研发中心先后落户。通过对入驻德企的接触,增进了对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认识。2014年2月正式启动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建设。2014年11月,获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授牌,是西部首个国家级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区。2016年7月,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该合作区已作为全国统筹推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的西部唯一示范点,并成为成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合作区已构建了“一园一镇四中心”的功能载体:一园,即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区,主要发展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五金、生物医药等产业;一镇,即五金小镇,重点发展电动工具、智能锁具、智能厨电设备、高端炊餐具、智能卫浴等产业;四中心,即中国蒲江国际五金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中德(蒲江)智能五金研发及创业孵化中心、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国家日用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二、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招商引资力度不足
园区起步较晚,落户园区的德资中小企业尚未形成大的规模,龙头企业所带来的产业链条效应不明显。对德国企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在对德宣传推介方面未能有效把握德企关注的焦点和核心,对德交流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成效。
近年来,按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要求,蒲江县大力引入市场主体,开展园区规划、建设、宣传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政府负责做好城市和产业发展定位、资源配置和市场主体服务。但随着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国内各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日益激烈,仅仅和德国合作方面,国内就有江苏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广东揭阳中德生态产业园等正在建设或规划的中德合作园区或中德生态园区,涉及十余个城市。蒲江县的产业基础并不发达,无形中给当地工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市场主体来蒲江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不高,对一些德国企业来此地投资的吸引力不大。
(二)配套服务水平不高
物流、金融、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完善,物流服务形式传统单一,基础生活设施配置不齐,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需进一步加强;劳务、法律、设计、咨询、管理、政策解读、社会保障等中介机构少、能力弱、规模小,对园区企业的服务保障明显不足。大量就业创业人口的住宅、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三)人文生活环境及氛围营造不够
和其他国别园区相比,中德合作区人文生活设施配套不足。当地的德国文化和德国元素并不多,国际化氛围营造不浓。虽然蒲江县多次开展“中德对话论坛”、德国中小企业经理人来华交流等活动,与德国波恩市、吕考市等城市关系友好。但和太仓、揭阳、许昌等地相比,中德合作区对德氛围营造不足,在举行对德合作项目推介会、参加德国展会、与德国深度交流合作方面不够超前,在国内德企聚集产地和德国国内的知名度都还不高。
(四)人力资源保障不足
蒲江县人口密度小,在人才输出的数量上,无法培养和满足园区德企所需的管理型和高技能人才。德国“双元制”注重校企合作的应用型培养模式,而国内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与其相差较大,在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上,中德两国相差甚远。中国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德企需要再次培训,不能及时上岗,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中德AHK职教培训中心刚刚起步,现有规模不大,与企业联系紧密度不高,目前还是以政府出资办学为主导,企业参与为辅,因此无法为中德合作区企业提供大量的后备人才。
三、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建设高质量发展创新园区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始终在中德合作区建设中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着力形成园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精会神围绕装备制造和健康食品产业,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打造中德(蒲江)精工产业生态圈。落实全省“项目年”工作要求,围绕主业抓好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的示范、引领和集聚作用,提升园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承接能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有序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实现“蒲江制造”向“蒲江智造”转变。率先实现动力变革,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及孵化服务平台,鼓励校企合作建设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支撑数据资源共享。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实现企业服务提速增效
创新完善服务机制,在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方面出台一系列相关制度,保证工业项目办事“不出园区”,简化工作流程和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做到“流程少、成本低、效率高、服务好”。
完善物流运输体系。在规划和建设中充分结合蓉欧快铁,合理布局配送网络,建设现代化的高效配送中心,提高物流运输效率,促进德资企业快速发展。对外媒体加大对蓉欧快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充分发挥铁路物流运输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让合作区生产的产品搭乘“一带一路”快车销往欧洲各地。
建设中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平台,支持德国有关行业协会在园区设立代表处,积极引进有关服务机构入驻园区,在中德经济贸易、机械制造、技术引进、工业设计、信息交流、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强公共服务,促进德企到园区投资经营。加大园区内职工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文化体验、教育医疗、法律咨询、活动设施等公共服务力度,尤其注重国际院校和国际医院的建立,逐步形成宜居的国际化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打造绿色生态园区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创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指示“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不仅仅是对天府新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成都发展的殷殷叮嘱,我们必须在工作中牢牢谨记,紧紧遵循。蒲江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德合作区所在的寿安新城被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确定为西南地区第一个绿色低碳示范小城镇。这些都为将中德合作区打造成绿色生态园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规划编制全过程,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高标准规划、高规格环评、高起点建设。将建设全国绿色示范园区作为工作引领,对标《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绿色园区标准,充分挖掘中德合作区的绿色潜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争取2019年建成绿色示范园区。结合成都“西控”战略和蒲江“最美现代田园生活新城”新定位,科学确立发展思维,将中德合作区打造为绿色产业主战场,实现生态工业率先突破。
(四)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提供强大人力资源保障
中德“工匠精神”合作实践典范。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工作报告中首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德国“工匠精神”在世界范围内为人称道,为众多德国中小企业成长为全行业内的“隐形冠军”发挥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作用。中德合作区率先引进德国AHK认证体系,建设中德(成都)AHK职业教育培训中心,2015年正式招生,培养高素质工匠型人才;2016年,引进世界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库卡机器人(KUKA)在蒲江设立库卡机器人(KUKA)认证学院,着力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
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夯实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建设,严格按照课程开展中德(成都)AHK职教学员相关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提高毕业学员进入德企就业能力。依托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设“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分院”,同时引进德国优质品牌教育培训机构,共建中德(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制造”的基石、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要以(中德)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平台,集聚政府、企业、高校、国外职教、科研机构、研究中心等力量和资源,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和制度,推进“以技能为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共建中德(成都)职教创新创业园,以培养更高质量的“德国工匠”,大力弘扬“德国工匠”精神,为合作区企业提供强大的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挖掘核心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积极实现差异化发展,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中小企业已日益成为继跨国大公司后经济全球化中的生力军,其集聚形成的园区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备受瞩目。中德合作区要挖掘核心优势,要创新思路,着重引进细分行业内极具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努力破解蒲江人口少、空间受限、基础薄弱等难题,走出一条差异化对外开放的新路径。
国际化定位。中德合作区是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的西部示范区,是全省四大国别类合作园区之一。要注重与国内其他中德园区产业发展的竞争与合作,实施差异化发展,形成合作共赢、互通互利的新局面,与其他园区结成“命运共同体”。以智能化、信息化、产业化为方向,抓好自己园区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精密机械和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产业或行业。统筹配置各种优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力和承载力。构建更加有契合点的“四级联动”全机制,形成全市整体推进合力,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级中德合作园区,明确国际化定位,为“一带一路”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