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研究 求真务实: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裴泽庆等主编
- 6244字
- 2021-04-16 12:36:47
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表现也比较突出。
针对全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总结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思考其成因,根据问题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找到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路径,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平衡、更充分,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尽快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四川的发展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在“全国有分量”。四川是西部经济的“领头羊”。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占西部地区总量的21.63%。2016年,全省耕地面积673.54万公顷,居西部地区第1位,全省查明储量的矿种有82种,其中30种储量位居全国前3位,16种排位全国第1位。2016年,四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国第4位,西部第1位。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10位,西部第1位,服务业增加值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四川还是西部投资和金融大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总资产均居西部第1位。成都还是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四川是西部地区的第一大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8%,是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其在我国政治经济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3.698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69.2亿元、居全国第3位,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积累,四川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体量规模以及较广的经济纵深,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4%,培育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为四川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经济大省转向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未来有前景”。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惠及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等国家战略布局在四川交汇叠加;“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四川三占其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藏区彝区加快发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将让四川获得更大支持。四川面临的发展机遇良多,四川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小。
四川需要面对“现实有挑战”的省情现实。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整体发展不足仍然是最明显的问题。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川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这个主要矛盾在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的具体表现。四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也就成为“现实有挑战”的突破口。
三、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四川尽管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的“龙头”,但四川省情复杂,老、少、边、穷地区占全省较大面积,在全国同类地区相比较也占较大比例。成都城市群孤独地推进四川整体发展,四川新阶段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小,现代科技农业发展不够;虽然四川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潜力巨大,但缺大型项目、缺发展资金、缺科技人才现象严重;四川是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较慢、产业陈旧、交通落后、人才流失,创新无力在自贡、内江和攀枝花市等地区转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调研归纳起来,四川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四川是中国发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但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工业、农业、旅游大省,是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种原因,成都城市群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四川省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国家批准设立天府新区,是促进四川发展的一件大好事,但是天府新区成立后,各项优惠政策和完善的政务服务环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四川各地区有限的资源。
一点多极,由成都发展带动全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川要充分把握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内江、乐山、宜宾8个市加上成都市青白江区纳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计划的历史机遇,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革升级,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自贡正在规划修建航空飞行员训练飞机场甚至是发展直升机制造产业,内江大力推进新能源制造业,泸州和宜宾除了酿酒业以外,智能终端产业园、朵唯智能云谷公司、奇瑞汽车和现代农业发展也蒸蒸日上。正如彭清华书记指出的:“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入先进理念、应用现代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要充分考虑好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四川要做好与成都产业对接或联动发展的工作,四川的其他地市州需要加快规划和成都发展对接的计划或具体举措。
2.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城镇化是四川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当前四川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8%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30%左右,同样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推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实践中,四川目前的“贫困清单”成为2020年同步奔小康路上必须跨越的拦路虎:全省尚有380多万贫困人口,一些人甚至因病因伤返贫,打赢扶贫攻坚战意义重大;需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渠道窄、新增劳动力就业满意度不高、社保覆盖不足、进城农民工未享受到相关市民待遇等问题。
四川省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找准突破口,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从2018年开始,四川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工作实行市县联动试点、共同负责,为四川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公共政策体系探索经验、提供实践支撑。广安、广元等地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用“战区”来布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涉及的单位和部门“白天是村长,晚上任局长”“三分之二人员扶贫,三分之一坚持工作”。
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紧密配合工作、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3.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改革部署。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就必须扎实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四川省经济实力在“十三五”期间发展明显,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过三个万亿台阶,在全国名次提升到第六。同时,四川省稳定增长的挑战,促进投资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四川省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现实压力包括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面临不升级则迅速萎缩,新兴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面对创新驱动的挑战,四川需要破解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的现实难题;全省21个地市州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如期脱贫任务重难度大,民生需求的不平衡突显;社会治理面临新旧矛盾交织的压力,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四川省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存在看病难、看病贵、择校难、上学贵、养老难、养老贵等问题,商业税收高、行政收费多、人民办事难、就业不充分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关心点。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硬件软件不协调,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基层设施不足和利用不够并存,人才短缺严重;一些服务项目存在覆盖盲区,尚未有效惠及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都是四川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具体体现。
4.收入分配不平衡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GDP总量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翻一番。在两个翻番目标可期的条件下,党的十九大在描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指出要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既是政府的责任,也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公共政策搭建的平台下,努力实现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四川需要形成促进居民收入提高的有效宏观政策体系和微观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自1978年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了29倍,人均GDP增长了20倍,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16倍,而劳动生产率(每个劳动力平均创造的GDP)提高了16.7倍。然而,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工资提高以及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相应地也就导致了不一样的收入分配结果。四川GDP在全国排名连续三年保持在前六名,但居民人均收入却一直在全国排名靠后。四川的基尼系数还在0.46以上,仍处在较高水平。如果考虑到财产存量的差距,四川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
四川省总体各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全国GDP排名比较而言偏低。在广元、自贡、宜宾等地调研发现,乡镇干部普遍认为工资收入与工作付出不匹配。过多的加班、岗位工作繁重以及高涨的房价和生活压力、低下的工资导致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不足,得过且过。工资和福利制度僵化而不合理。农村经合组织靠政府扶贫要求接受政府特殊项目照顾盈利,缺乏可持续性。农民的农业产业化存在政绩化倾向,大片的红李子、核桃等经济林的开发,市场因素变化不确定,农民增收难。此外,目前垄断行业、央企国企与公务员、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收入差距增大。垄断性收入、资源性收入如何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亟待公开透明,这有赖于税制方面的改革推进,也有赖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
5.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完成了对省内21个市州的环保督察。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蓝图,鲜明提出“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装点下才会更加美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这些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满足全省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担当的重要举措。
四川省一些生态脆弱地区也是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地区,发展受制于环境承载力低、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森林红线内的乡、镇、县无法发展工业,因此,通过科学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来补齐贫困和环境双短板,是实现发展突破的必然选择。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双赢项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脱贫攻坚促进绿色发展,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重成效。
在广元市、巴中市以及眉山市等地区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树立四川省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群众的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人民群众可参与的绿色生态产业链,通过发展“生态养老”“阳光康养”和乡村振兴,来推动贫困地区经济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发展转变,让人民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绿色家园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四川省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中,位置举足轻重。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需要从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管理措施等方面入手,加强省级部门的综合整合政策和资源,进一步明确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向和具体要求,省市县联动才能有效消除四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平衡现象。
四、应对四川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建议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经济实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城乡面貌转变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为开启实现“两个跨越”、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面对四川省在新时代出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1.加快四川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表明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四川省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四川省的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1)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仅指经济要发展,而且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要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2)坚持协调发展。实现一点多级,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产业协调,国内外有机协调,促进四川省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3)坚持可持续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四川经济发展和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的永续发展。
2.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四川省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在国内、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必须靠创新发展战略,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要竞争力,让科技引领未来发展。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首先应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优势资源流向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集约高效的行业和企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从服务传统产业转向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挖掘科教文卫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4.扬长避短,实现平衡发展
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各方面的差距,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1)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提升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2)打造生态循环型农业。通过优化生态农业布局,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推行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构建农业产业链接循环化,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等。
(3)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积极构建符合四川实际的绿色资源开发、绿色资源加工、绿色产业发展的低碳化、一体化绿色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重点行业循环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再制造产业高质化发展等。
5.实现中国梦美丽四川篇章
随着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安居乐业、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司法行政、生态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变得现代化,发挥政府在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在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中国梦美丽四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