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

周红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执政党建设、政治经济、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这些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不仅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也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首个在学科方面提出的系统思想,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深远的当代价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提出“七个坚持”和2018年八个重点工作,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涵。“七个坚持”紧密联系,既有认识观,又有方法论,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其中,“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居于首位,是总领性、根本性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后五个内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宏观调控、实施路径、方法手段等重要方面提出了全方位要求。

1.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搞市场经济。经济工作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经常审议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针政策。每个季度都要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并定期研究重大战略问题。2013年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负责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在内的总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在2018年的机构改革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进一步强化党中央对涉及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100多次与经济工作相关的会议。改革内容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对外开放到创新驱动,涉及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

新时期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显得愈加重要。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集中体现在国有企业上。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确保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在企业贯彻执行,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结合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必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为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政治高度考虑经济问题,在国企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抓住了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核心和灵魂,超越了西方现代企业制度。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确定了基本立场,回答了为谁发展、谁是发展动力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虽然以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对象,但它服务于人民,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作《资本论》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过程,揭露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其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全体人民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同时又是平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了人民主体的重要地位,在“7·26”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工作也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展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2018新年贺词中说:“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在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系列论述保持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同时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确定了主体对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如何实现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回答的问题。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助力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13亿人口大国消除绝对贫困,将比国际社会2030年终结贫困提前十年完成,这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对减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3.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要义,是指导新时代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原则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怎样的理念就有怎样的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给予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很高的定位,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五大理念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发展的内生动力,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实现发展内外联动,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当前突出的矛盾问题,既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症结,又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线,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遵守的指导原则,而且对世界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为研究资源配置确立了基本边界

研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资源配置中的热点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关键是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主张自由放任,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只能履行“守夜人”的职责。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强调国家干预,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学习苏联模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探索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从最初的“辅助性作用”逐渐上升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有效市场,也要有为政府。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明确了政府作用的原则与方法。党的十九大指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家发改委的项目审批、微观干预等诸多职能转移出去,将更好地专注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5.经济新常态为研究中国经济形势提供科学研判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低迷,国内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大,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用新常态的大逻辑观形势谋发展,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基本遵循。正是对世情国情的正确判断,才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过去我们政府关注经济的重点主要在需求侧,通过拉动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实现经济增长。但是仅扩大内需虽能实现总量平衡,却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优化供给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重大修改,指出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必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改革必须从供给侧出发,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近期目标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长期目标是建立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机制。中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英美20世纪70年代的供给侧改革。与美英等国当时“滞胀”情况不同的是,中国当前尚未完成工业化,尽管我国经济增速趋于下降,但仍保持着6%以上的中高速水平,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同时并未出现通胀现象。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在优化供给的同时,更关注调整结构,改革经济体制。政策手段除了结构性减税外,还有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以及培育人才等。因此,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西方供给经济学的翻版,而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7.稳中求进为研究中国经济提供方法论

从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就把“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至今已有7年。2016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中求进”从“工作总基调”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7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中国是人口大国,是经济体量大国,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就业重大民生压力,经济必须稳。同时稳不是无所作为,要在改革开放和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加大力度,寻求经济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的途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学理论成果,是一种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它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总结、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方,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带给全世界的思想红利,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东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N].光明日报,2018-1-10.

[2]冯静.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2).

[3]顾海良.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17(11).

[4]宋方敏.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