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研究 求真务实: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裴泽庆等主编
- 3964字
- 2021-04-16 12:36:47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2018年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天府新区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更高形态提出来,表明了总书记对天府新区现有建设成就的高度肯定。天府新区自成立以来,贯彻“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以国际视野、长远眼光编制总体规划,以公园城市、绿色发展的思路组织城市建设,为高标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开展建设,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和天府新区的禀赋特点,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
天府新区的建设是成都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成都在近年来的建设中,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城市的生态宜居性作为回应人民关切的重要考量,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贯彻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成都及时将公园城市的理念融入新时代“三步走”战略中,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一、公园城市的内涵和特点
(一)公园城市是更高的城市发展形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让城市人生活更加安全、繁荣、幸福,是城市管理的根本价值所在。近年来,生态宜居城市的模式不断更新,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其主要理念,是城市的发展应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随着探索的深入,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引入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认为城市还应该是一个各类文化有机结合的空间形态。到2004年,我国率先提出了“森林城市”的概念,意味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从注重景观效果向注重生态功能的转变,从注重分散式绿化到注重打造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此后我国提出的“国家生态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概念,更加重视人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互动性,这些探索为建设公园城市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模式,进一步突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更高形态。
(二)公园城市的核心是人
把握公园城市的概念,需要从其提出的鲜明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考察天府新区期间将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川,为四川人民带来了深切的关怀和慰问,是以身垂范、践行诺言,彰显一份深厚的人民情怀,在这样的情景下提出的公园城市的概念,显然也是强调了城市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一点从公园城市这一表述中也能够分析出来,公园是供公众游览、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公园只有为人提供好的环境,才具有存在的意义,而生态区、森林等,其作用的发挥不全部依赖于人。可见,公园城市的核心是人,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才能科学把握公园城市的建设原则。
(三)公园城市是人类与环境要素的生命共同体
公园城市突破了地域共同体的概念,将城市空间上升为生命共同体。从城市的演进过程来看,城市经历了从地域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再到生命共同体的演进。早期城市首先是人和其他生活要素在空间上的积聚区,随着市场力量的增大,促进了人和各种要素的流动,人们涌向城市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随着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人们到了城市,也是追求一种价值认同,在城市中能够找到归属感,当城市发展到生态城市、公园城市阶段,人们更多的是在城市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经历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以后,人们认识到在城市发展中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期间指出的,要在城市发展中考虑生态价值,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就应该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就应该考虑各生态要素间的有机互动性,将公园城市打造为人类与环境要素互生的生命共同体。
(四)公园城市具有多种属性
由于公园城市的核心是“人”,是人类与环境要素互生的生命共同体,公园城市就天然具有公共产品、生态功能、空间载体等多种属性。首先,公园城市是一种公共产品,城市的发展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环境,让人们“推窗见绿,开门见园”,更好地慢下脚步,静下心来,感受自然,更好地获得生态福利,这种福利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次,公园城市具有生态属性,公园是供人们休憩的地方,公园城市也必然应该强调景区化、景观化,生态化,既带给人们审美的满足,也满足人们生态的需求。第三,公园城市具有空间属性,公园城市是由很多小单元组成的城市空间,具有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特点,表现出宜居的人类居住地特点。
二、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路径选择
公园城市是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的升级版,成都当前的发展思路与公园城市建设具有高度契合性,已经形成了建设公园城市的坚实基础。尤其是成都市提出的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增进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相得益彰以及“三治一增”“300米见绿、500米建园”等要求,体现出城市的发展更要以人为中心,实现生产、生态、生活高度融合,与公园城市的内涵高度一致,按照这些思路进行的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能够为公园城市建设保驾护航,确保各项工作同向发力,在具体领域,建设公园城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力。
(一)塑造开放、可达、亲民的城市形态
公园城市具有公共产品、生态功能、空间载体等多种属性,也就是说,不仅要体现在城市风貌、城市景观、城市生态优越性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城市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就是要注重人与环境的融合和互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塑造开放、可达、亲民的城市形态。开放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性,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人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需要与生态环境融合互动,在公园城市中,享受绿色健康的环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城市景观的开放度反映出人们这一权利的实现程度,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可达,是指人们到达城市生态景观非常便捷,也反映出人们可以选择多样化的便捷的交通方式,也指公共设施能够较好地提供所服务范围内的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这就需要科学布局城市的各项设施。亲民,就是公园设施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真正地让人们能够享受公园带来的福利。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打造协调的空间格局,在城市中合理地分布绿地系统、城市海绵体、生态隔离走廊、公共服务配套、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同时还要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在规划的城市单元中,完善城市功能,让人们尽量步行就能够获得需要的公共服务。成都市目前的发展成就为塑造开放、可达、亲民的城市形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都市的绿道、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正在完善,逐步构建起了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成都市提出的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为人们就近获得公共服务提供了条件,正在构筑的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生态绿网,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亲近自然。建设公园城市,也应该突出坚定性原则,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动下去。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挖掘城市优势,展现田园特色
公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保留生态本底的基础上,进行特色景观设计,在不同的功能区、特色镇、美丽乡村等区域,以独特的景观更好地呈现城市天际线、城市风貌特色、城市与山水共生关系、公共空间功能等特色,挖掘成都的生态优势。成都平原水网纵横、地势平坦、气候温润、乡村优美,地理落差最大为5005米,造就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景观,被很多人称为“全球最大的盆景”。因此,在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将成都的秀丽风光展示出来,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同时,还要注重挖掘成都独特的文化优势,成都有着4500年文明史和2300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知名的公园城市中,成都能建成人文与生态相得益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交相辉映,人、城、产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成都深度挖掘文化优势,将会为公园城市这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增添新的内涵,也能极大地提高成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突出人在城市建设中的中心地位
公园城市的核心是人,让城市人生活得更加安全、幸福,是公园城市建设追求的最大目标。因此,公园城市不仅要追求环境优美,还要注重满足人们个性化的审美要求、文化需求、生活需求、生态需求,就要抛弃“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以人为中心规划和建设城市,促进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的融合,让人们既成为城市的创造者,又成为城市建设的受益者,同时,在城市治理中,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和机制。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加,城市建设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只有吸收公众的意见,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实现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使公园城市能够更好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四)以系统思维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汇聚公园城市建设的合力
公园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成都应该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去谋划、推动,才能真正使各项理念落地落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构建四个协同的产业体系,夯实公园城市的产业基础;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环境;坚持科学规划,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注重生态承载力标准,使这些工作在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下开创新的境界,让我们能把握机遇,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带来的鼓舞和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