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代肿瘤名论名方名案
- 柴可群主编
- 1142字
- 2022-04-24 11:10:41
小结
瘿瘤,名为一症,实则二病。由于瘿瘤的共同特点均表现为机体组织的肿块,故历代医籍将二病合称为“瘿瘤”。
《黄帝内经》中关于瘿瘤的论述非常丰富,大多是对瘿瘤病因病机理论的阐述,而未将瘿瘤作为独立的疾病,比如《灵枢》称其为马刀侠瘿,划分在痈疽范畴内。由于瘿病划入痈疽,所以瘿病和瘤病都是分开的,所谓瘿有五种,瘤有六证。其中瘿有五,分别为筋瘿者筋脉呈露,血瘿者赤脉交络,肉瘿者皮色不变,气瘿者随忧思消长,石瘿者坚硬不移;瘤有六,分别为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但到明代薛立斋时只言五瘤,分属肝、心、脾、肺、肾。其中筋瘤者,自筋肿起,按之如筋,或有赤缕,此怒动肝火,血涸而筋挛也;血瘤者,自肌肉肿起,久而现赤缕,或皮色赤,此劳役动火,血沸而邪搏也;肉瘤者,自肌肉肿起,按之实软,此郁结伤脾,肌肉伤而邪搏也;气瘤者,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此劳伤肺气,腠疏而邪搏也;骨瘤者,自骨肿起,按之坚硬,此房劳肾伤,阴虚不荣骨也。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官修、私著、专著、丛书等医学文献的涌现,尤其是外科专著,推动了瘿瘤证候学理论的发展。《明医指掌》就瘿瘤的发病部位,总结为“瘿但生于颈项之间;瘤则遍身体头面、手足,上下不拘其处”。《保幼新编》186描述瘿瘤的大小、质地为“瘿者,细而垂,肉块也;瘤者,圆大如大肿而持久不脓,年久后成虫而脓,难治”。《外科启玄》对粉瘤的认识为“大而必软,久久渐大,似乎又脓非脓,乃是粉浆于内”,与西医学对皮脂腺囊肿的认识几乎一致。
《外科正宗》对瘿瘤证候的描述则更为详细,主要表现为:①按阴阳辨证指出瘿病特点为“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病的特点为“色白而漫肿,亦无痒痛,人所不觉”,可见二者可从颜色、大小、界限方面加以鉴别。②从颜色、大小、质地、活动度多方面详述瘤病,“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肉瘤者,软若绵,硬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终年只似复肝然”“气瘤者,软而不坚,皮色如故,或消或长,无热无寒”“骨瘤者,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对六瘤的鉴别更加容易,弥补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的不足,使瘿瘤的诊疗理论框架更加完善。
由于瘿瘤的共同特点表现为机体组织的肿块,故在历代医籍将二病全称为“瘿瘤”。现代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甲状腺癌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证。
值得指出的是,古人限于历史条件,对瘿的发病机制不可能清楚认识与碘的关系,现代已有了明确认识,因此我们应吸取西医学的知识,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应坚持长期补充足够的碘,如多食含碘的食品和药物,如海藻、昆布之类,而对高碘性甲状腺肿,则慎用或忌用高碘食品和药物。总之,对古方应选择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