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代肿瘤名论名方名案
- 柴可群主编
- 10252字
- 2022-04-24 11:10:42
名案
医学纲目
一中年妇人患反胃,以四物汤加和白陈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以防其或生虫也,与数十帖而安。(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台州一木匠,年二十七,勤于任务,而性巧慧,有一艾妻①,且喜酒。病反胃者半载,其面白,其脉涩而不匀,重取则大而弱,大便八九日方通一次,粪皆燥结如羊屎,甚羸乏无力。予谓精血耗竭也。先与甘蔗汁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与之。伺大便稍润,令谢去任务,卧于牛家,取新温牛乳细饮之,每顿尽一杯,一昼夜可五六次,以渐而至七八次,其余菜果粥饭,皆不入口。半月而大便润,月余而安。然或口干,盖酒毒未解,间饮甘蔗汁少许,近两月而安矣。六君子汤谓人参、茯苓、白术、枳壳、陈皮、半夏各等分,姜、枣煎也。翻胃用韭汁二盏、牛乳一盏、生姜汁半盏,和匀温服,效。别有方见前。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① 艾妻:年轻美貌的妻子。
(梅)主反胃,朝食暮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丹)杭州一男子,四十余岁,患反胃两月矣。口干而不喜饮食,有时不吐,或吐则食物里涎沫而出,吐后胸膈方快。其脉俱涩,重则弦大。盖其壮年多服金石房中之药所致。时正秋初尚热,遂令其多作竹沥煮罂粟米为粥,代粥饭与之,每啜一二口而止,却带温频频与之,自此不吐。至旬日稍凉,以流水作稀粥入少竹沥与之,时间以四物汤加陈皮益其血,月余而安。(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本》)驴尿治反胃。《外台》载:昔幼年经患此疾,每食饼及羹粥等,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令治。医竭其术,竟不能疗,渐至羸惫,死在朝夕。忽有卫士云:服驴小便极验。旦服二合,后食唯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便定。后奏知,大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时俱瘥。此药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盛取尿,热服二合。病深者,日服之良验。《本草》云:驴尿治癥瘕反胃。又云:驴尿性冷味甘。(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名医类案
滑伯仁治一妇,病反胃,每隔夜食饮,至明日中昃皆出,不消化。他医悉试以暖胃之药,罔①效。滑视,脉在肌肉下即沉。且甚微而弱。窃揆众医用药,于病无远,何至罔效?心歉然未决。一日读东垣书,谓吐证有三,气、积、寒也。上焦吐者从于气,中焦吐者从于积,下焦从于寒。脉沉而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溲利,大便秘,为下焦吐也。法当通其秘,温其寒,复以中焦药和之。滑得此说,遂复往视,但大便不秘。专治下焦,散寒。以吴萸、茴香为君,丁、桂、半夏为佐,服至二三十剂,而饮食晏如。所谓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也。(呕吐)
① 罔(wǎnɡ):无。
《外台》载昔幼年经患此病,每食饼及羹粥等,须臾吐出。正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令治,穷其术不能疗,渐至羸惫,危在旦夕。忽一卫士云:服驴溺极验。黄疸服牛尿,效亦同。旦服二合,后食惟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入定时食粥,吐即定。迄至次日午时,奏之大内。五六人患翻胃,同服,一时俱瘥。此溺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盛取,及热服二合,病深,七日以来服之,良验。《本事方》。
孙道秘传翻胃方:州軡辖苦此病,危甚,孙为诊之,数服愈。其法:用一附子,去其盖,刳中使净,纳丁香四十九粒,复以盖覆之,线缚定,著置银石器中,浸以生姜自然汁,及盖而止,慢火煮干,细末一钱匕,糁②舌上,漱津下。若烦渴,则徐食糜粥。忌油腻生冷。累试累验。《类编》。(噎膈)
② 糁(sǎn):涂抹,粘。
一中年妇人反胃,以四物汤加带白陈皮、留尖桃仁、去皮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以防生虫,与数十帖而安。
一人勤劳而有艾妻,且喜酒,病反胃半年。脉涩不匀,重取大而无力,便燥,面白形瘦,精血耗故也。取新温牛乳细饮之,每次尽一杯,昼夜五七次,渐至八九次,半月便润,月余而安。然或口干,盖酒毒未解,间饮以甘蔗汁少许。一云先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甘蔗汁,饮之便润,乃以牛乳饮之,二月而安。
一人年四十,病反胃二月,不喜饮食,或不吐,或吐涎裹食出,得吐则快。脉涩,重取弦大,因多服金石房中药所致。时秋热,以竹沥、御米御米即罂粟米,治反胃为粥,二三啜而止。频与之,遂不吐。后天气稍凉,以流水煮粥,少入竹沥与之,间与四物加陈皮益其血,月余而安。(噎膈)
东皋草堂医案
一人反胃,眼下颧骨俱黑色,气上冲心,大便燥结,诊其右关脉细而附骨,寸口沉而横,此脾家有寒积也。以厚朴丸利之,一月而症减。厚朴一两五钱姜汁炒,川椒去目一两微炒,川乌炮,去皮一两,紫菀一两,吴茱萸一两汤泡,菖蒲一两,柴胡一两,桔梗五钱,茯苓五钱,官桂一两二钱,皂角去皮弦,炙一两,干姜炮、人参各一两四钱,川连一两,巴豆霜五钱。炼蜜丸如梧子,每服三丸,渐加至七八丸,生姜汤下。(膈噎)
(评选)静香楼医案
朝食暮吐,肝胃克贼,病属反胃。
旋覆花 代赭石 茯苓 半夏 吴萸 生姜 粳米 人参 枇杷叶
诒按:此专治吐,故加姜、萸。 (呕哕门)
临证指南医案
苏五四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忧,厥阳陡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肝阴胃汁枯。
乌梅肉 人参 鲜生地 阿胶 麦冬汁 生白芍 (噎膈反胃)
叶氏医案存真
中年饱食,虚里穴痛胀,引之吐出,痛胀势减,必起寒热,旬日乃已。夫脾主营,胃主卫。因吐动中,营卫造偏周行,脉中脉外参差,遂致寒热。且纳物主胃,运化在脾,皆因阳健失司,法当暖中,用火生土意,再以脉沉弦细参论,都系阴象,有年反胃格胀,清阳渐弱,浊阴僭窃为多。症脉属虚,温补宜佐宣通,守中非法。
生淡干姜 茯苓 人参 熟半夏 白粳米 (卷一)
凡久病必入络脉,医但写药凑方,不明入络之理,药由咽入,过胃至肠而已。此症由肝络而来,过膈入胃,胃翻呕吐。致吐致胀之由,从肝而出也。偏胜病起,务以急攻。用药如用兵,直捣中坚,使病溃散,然非入络之方,弗能效矣。议于病发之时,疏理肝木。病缓再安胃土。
人参 厚朴 茯苓 熟半夏
磨入蓬莪术五分。 (卷二)
十九岁,翻胃三月,粒米不存,左脉大空虚,右脉细小虚涩,纳食少停,即涌出口,面白神瘁,大便燥结。此阴血枯槁,阳气郁结,已成膈症。勉拟补中纳下法。
人参 於术 麦冬 苇茎 牛涎 半夏 益智 茯苓 (卷三)
武进四十六 阳伤胃反。
熟附子 淡干姜 桂枝 黄连 厚朴 茯苓 (卷三)
同里五十六 酒热深入血分,瘀呕盈盆,越六七年,病变反胃妨食,呕吐涎沫。问大便仍通,结闭止在中脘,先通瘀开闭。
韭白汁 金墨汁 生桃仁 生蒲黄 延胡索 片姜黄 (卷三)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钱同里,五十六岁 酒热入血,瘀呕盈盆,越六七年变成反胃妨食,呕吐涎沫,问大便仍通,结闭在脘中,姑以通瘀开闭。
韭白汁 桃仁 延胡 京墨汁 生蒲黄 片子姜黄 (杂症)
孙五十九岁 食入气冲,痰升阻塞咽干,此为反胃。病根起于久积烦劳,壮盛不觉,及气血已衰有年,人恒有此症。未见医愈,自能身心安逸,可望久延年月。
黑栀 半夏 橘红 茯苓 金斛 竹沥一两 姜汁三分 (杂症)
杨五十二岁 气从左升,自肝而出,酸水涌上,食入呕出。胃中乏阳运行,木来克土。当此年岁,反胃妨食,乃大症也。
人参 茯苓 吴萸 干姜 胡芦巴 炒黑川椒 (杂症)
萧五十三岁 面色萎黄少采,脉来小濡微涩。此皆壮盛积劳,向衰阳弱,病至食下咽,气迎阻挡,明明反胃格拒。安静快活,可延年岁。
大半夏汤。(杂症)
洄溪医案
嘉兴朱亭立,曾任广信太守,向病呕吐,时发时愈,是时吐不止,粒米不下者三日,医以膈证回绝,其友人来邀诊。余曰:此翻胃证,非膈证也。膈乃胃腑干枯,翻胃乃痰火上逆,轻重悬殊。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渐能进食,寻复旧,从此遂成知己。每因饮食无节,时时小发,且不善饭,如是数年,非余方不服,甚相安也。后余便道过其家,谓余曰:我遇武林①名医,谓我体虚,非参、附不可,今服其方,觉强旺加餐。余谓此乃助火以腐食,元气必耗,将有热毒之害。亭立笑而腹非②之,似有恨不早遇此医之意。不两月遣人连夜来迎,即登舟,抵暮入其寝室。见床前血汗满地,骇问故,亭立已不能言,惟垂泪引过,作泣别之态而已。盖血涌斗余,无药可施矣,天明而逝。十年幸活,殒于一朝,天下之服热剂而隐受其害者,何可胜数也。
① 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
② 腹非:即腹诽。口里不言,心中讥笑。
雄按:服温补药而强旺加餐,病家必以为对证矣,而孰知隐受其害哉。更有至死而犹不悟者,目击甚多,可为叹息。(翻胃)
续名医类案
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设水陆,泊舟岸下。梦一僧持汤一杯与之,饮罢便觉胸快。次早入寺,乃梦中所见僧,常以此汤待宾,故易名曰:甘露饮。用干饧糖六两,生姜四两,二味合捣作饼,或焙或晒,入炙甘草末二两,盐少许,点汤服之。予在临汀疗一小吏,旋愈,切勿忽之。继洪《澹疗方》《本草纲目》。
金山周禅师,得正胃散方于异人,用白水牛喉一条,去两头节并筋膜脂肉,煎如阿胶黑片收之。临时旋炙,用米醋一盏浸之,微火炙干,淬之,再炙再淬。醋尽为度,研末厚纸包收。或遇阴湿时,微火烘之再收。遇此疾,每服一钱,食前陈米饮调下,轻者一服立效。凡反胃吐食,药物不下,结肠三五日,至七八日大便不通,如此者必死。用此方十痊八九。君子收之,可济人命也。《普济方》《本草纲目》。
天顺间,有周岐凤者,身兼百技,溺意③方术,既死。友人偶召箕④,周至,运箕如飞。顷刻数百言,乃长诗也。后一段云:朗吟堂前夜欲阑,丹方写与期平安。菊庄老人此老病,翻胃病实由胃寒。枇杷叶兮白豆蔻,紫苏子兮用莫谬。良姜官桂用些须,厚朴陈皮看功奏。半夏槟榔赤茯苓,沉香丁香皆用轻。白芥藿香吐圣药,杵头糠兮寻至诚。三片生姜两枚枣,切切分明向君道。人参乃是佐使者,食前一服沉疴好。盖菊庄患此病,用示以方也。第菊庄未知何许人,余诗不录。《祝子志怪》。 (卷六·反胃)
③ 溺意:指心志沉湎于某一方面。
④ 召箕:召请箕仙问吉凶的一种活动。
张路玉治汤伯干子,年及三旬,患呕吐经年,每食后半日许吐出原物,全不秽腐,大便二三日一行,仍不燥结,渴不喜饮,小便时白时黄。屡用六君子、附子理中、六味丸,皆罔效,日濒于危。诊之,两尺弦细而沉,两寸皆涩而大,此肾脏真阳大亏,不能温养脾土之故,遂以崔氏八味丸与之。或谓附子已服过二枚,六味亦曾服过,恐八味未能奏效也。张曰:不然。此证本属肾虚,反以姜、附、白术伐其肾水,转耗真阴。至于六味,虽曰补肾,而阴药性滞,无阳则阴无以生,必于水中补火,斯为合法。服之不终剂而愈。
张三锡曰:治反胃,用新水一大碗,留半碗,将半碗水内细细浇香油,铺满水面,然后将益元散一帖,轻轻铺满香油面上,须臾,自然沉水底,此即阴阳升降之道也。方即灵活可法,用治实症当有效。但香油却最容易引吐,用者审之。用匙扰匀服,却将所留水半碗荡药碗,漱口令净。吐既止,却进末予凉膈散,通其二便。未效,再进一帖益元及凉膈,即效也。此方极验。
王叔权曰:有人久患反胃,予与震灵丹服,更令服七气汤,遂立能食。若加以炷艾尤佳。有老妇患反胃,饮食至晚即吐出,见其气绕脐而转,予为点水分、气海,并夹脐边两穴。他医只灸水分、气海即愈,神效。《资生经》。
浙省平章①南征阅越还,病反胃,医以为可治。朱先生诊其脉,告曰:公之病不可言也。即出,独告其左右曰:此病得之惊后而使内②,火木之邪相挟,气伤液亡,肠胃枯损,食虽入而不化。食既不化,五脏皆无所禀,去此十日当死。果如其言。《越游集》《医说续编》。 (卷六·反胃)
① 平章:地方高级长官。
② 使内:行房事。
许学士治一妇人,年四十余,久患翻胃,面目黄黑,历三十余年,医不能效。脾俞诸穴,烧灸交遍,其病愈甚。服此药,顿然全愈。服至一月,遂去其根。方名附子散,用附子一枚极大者,坐于砖上,四面煮火,渐渐逼熟,淬入生姜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粹,约尽生姜汁半碗,焙干,入丁香二钱。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少许同煎七分,不过三服瘥。
王海云: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紫菀丸五十日,泻出青蛇五七条,四寸许,恶脓三升,愈。
萧万与曰:崇祯戊寅岁,余客汴梁,为一郡王宫人治产后发呃证。因言及先王壮龄时,患疟痢反胃,遍治不瘥,自料无生理。一草医亦精于脉者,连投五剂,用大黄七两始能食。此亦常有之症。吾乡有患痢者,医以大黄四两下之,见者皆惊愣。然服之痢反减,数服而愈。使此等证,遇读立斋、景岳书者,讵有生理乎?再投十余剂,计服大黄斤许,前证渐愈。后日服痰药,滚痰丸两旬方得全痊。越年余,连生五子,寿至九十三岁而薨③。如此禀赋,亦所不概见者。(卷六·反胃)
③ 薨(hōnɡ):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
扫叶庄一瓢老人医案
凝瘀既久,三焦道路为壅,延成反胃噎膈,议缓逐一法。
人参研 桃仁去皮尖,烘脆 麝香研 大黄 䗪虫酒浸,新瓦上烘焙脆 当归梢烘
炼蜜为丸。
《经》云:食下不化,是无阳也。今早纳晚吐,仍然完谷,胃阳衰惫困穷,反胃涌吐,阳气结痹,浊阴壅遏,况少壮至中年,操持萦思,喜饮少谷,阳气积伤。虞天民有云:格拒反胃,必阴枯阳结。视面赤属饮,脉弦为痰,饮留气凝,焉得不痛。缓痛宜通,然非攻下荡涤之比,当从通阳镇逆为法。真寒辛酸,破泄真气,大伤胃阳,不可再服。仿仲景胃虚客气上逆例。
人参 淡附子 淡干姜 代赭 块苓 白旋覆花 (气痹噎膈关格呃逆)
种福堂公选医案
高七一 老年逆气右升,脘阻妨食,涎沫上涌,此属反胃。夫阳气结闭,为无形之伤,前药小效,未几反复,以老人生阳不至耳。
人参 生淡干姜 炒黑附子 猪胆汁 (噎膈反胃阳结)
邹五三 酒客食管窄隘,向有脘痛,今多食即反胃。气阻日久必致瘀凝,食物宜淡薄,以上中二焦宣通气血治。
桃仁 蒲黄 降香末 苏梗 香附 橘红 (噎膈反胃气滞血瘀)
王四六 望五年岁,真阳已衰。纳食逾二三日,反胃涌吐,仍有不化之形,痰涎浊水俱出,大便渐秘。此关格大症,阴枯阳结使然。
人参 半夏 茯苓 泡淡吴萸 生淡干姜
夜另服半硫丸一钱五分。(噎膈反胃关格)
钱五一 中年食入,涎沫上壅吐食,此属反胃。姑以淡薄滋味,清肃上气,平昔饮酒恶甜,药不宜重以损胃。
鲜枇杷叶 杜苏子 降香 橘红 芦根 苡仁 (噎膈反胃)
南雅堂医案
中焦虚寒,脾阳不能运化水谷,致成反胃之症。王太仆云:食不得食,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中土火衰,自无疑义,拟用吴萸饮主之,俾震坤合德,土木不害,是为正治之法。
吴茱萸二钱五分,泡 人参一钱五分 生姜五钱 大枣五枚
水煎八分,温服。
完谷不化,朝食暮吐,是为反胃之症。自述始由寒疝,腹中结块,气从少腹上攻,胃脘作痛吐酸,此系中下两焦,阳气不振,肝木侵侮脾土,脾失运化,幽门不通,大便时苦艰涩,宜用温通扶阳法。
制半夏三钱 淡苁蓉三钱 柏子仁二钱 桂心一钱 淮牛膝二钱 陈皮一钱 枳壳一钱 吴茱萸二钱 沉香五分,研末冲 干姜五分
水同煎服。(膈症门)
朝食暮吐,或至次日又复吐出,本为肾虚之候。然肾有水火两脏,食入即吐,多属肾水之亏,食久始吐,多属肾火之衰,此症乃食久而始吐,非肾寒而何?盖脾胃土居中央,必赖命门之火以生,所谓母旺则子生也。治宜益火之源,使一阳复转,大地融和,其恙自平矣,方列后。
大熟地六钱 陈萸肉三钱 白茯苓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八分
水同煎服。(膈症门)
朝食暮吐,完谷不化,中气已伤,不能健运。诊得脉虚色黑,腰腿乏力,知病不独在胃,而肾亦俱病矣,法宜温养。
人参二钱 炮附子八分 白茯苓三钱 益智仁一钱 川连八分 肉桂八分 (膈症门)
怫怒动肝,肝木犯胃,胃阳被伤,变化失司,不能传及小肠,六七日始一更衣,左胁下久有聚气,纳入停积不化,每两三日,呕嗳吞酸,仍上涌吐出,是胃气不主下行故也。延久防成反胃之症,法宜温胃阳,并制肝逆为是。
炮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吴茱萸二钱 生白芍三钱 白粳米一盏 生姜汁半盏
水同煎服。(膈症门)
簳山草堂医案
中虚木郁,兼挟湿痰,时欲呕恶吐酸,此反胃之根也,及早节饮为要。
炒川连 炒白芍 旋覆花 法半夏 陈皮 生谷芽 淡干姜 西党参 广藿 生益智佛手柑
饮食不调,致伤胃阳之气,不时脘痛呕吐,此反胃根萌。节劳调理,勿食生冷为嘱。
炒川连 旋覆花 法半夏 川楝子 乌梅炒 陈皮 黑山栀 代赭石 炒蒌皮 川郁金 姜汁 (反胃)
气虚失化,火不生土,以致反胃呕吐,肌削神倦,不易治也。
西党参 法半夏 茯苓 代赭 炒白芍 韭白头 淡干姜 益智仁 陈皮 广藿 焦谷芽
火不生土,中虚失化,以致纳食停顿,朝食暮吐。此反胃噎膈之候,舍温补无策。
制附子 炒冬术 煨益智 陈皮 菟丝子 淡干姜 法半夏 炒白芍 砂仁 补骨脂
复诊:呕吐已止,遗泄又作,肾气大亏矣,仍宜温补。
制附子 西党参 茯苓 煨益智 菟丝子 淡干姜 法半夏 陈皮 五味子 补骨脂
再复:助命火以培其生化之源,乃治噎膈上策。
制附子 西党参 陈皮 大熟地 枸杞 破故纸 上肉桂 代赭石 砂仁 炙五味 菟丝
三复:迭投温补之剂,呕吐止,而气仍上冲,脉象弦细而微。未见生动,不敢必其全愈,尽力调治而已。
制附子 益智仁 大熟地 炒怀膝 菟丝子 西党参 广陈皮 干河车 炙五味 破故纸 (反胃)
齐氏医案192
曾治富商汤名扬,自谓体旺,酒色无度,行年四十,饮食渐减,形神尪羸,或教以每早进牛乳酒,初食似可,久之朝食至暮,酒乳结成羊屎形,一一吐去,其大小便日夜不过数滴,全无渣滓下行,卧床不起,告急请诊。按之两尺脉微如丝,右关弦紧,乍有乍无,两寸与左关洪大而散。余曰:足下之恙,乃本实先拨,先天之阴虚宜补水,先天之阳虚宜补火,水火既济,庶可得生。富商请方,乃用熟地一两,山茱、山药各四钱,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各三钱,煎服一剂。明早令进牛乳酒,至暮则下行而不上吐矣。连服十剂,饮食渐进。遂以前方药料为丸,日服二次。嘱戒酒色,半载而康。
曾治筠邑令叶进士,坐西台回任,途中沐雨栉风,致患反胃之证。余有一面之交,令进八味地黄丸,不信,初食官燕,次饮牛乳,数旬无功,以致朝食暮吐,命在垂危。叶与余友王馨桂同乡,交好莫逆,时王母年逾七旬,亦患证同叶,延予诊治。予曰:伯母之恙,乃肾中真水竭、真火衰,非得上上紫油肉桂合八味丸,壮水之主,益火之原,不可活也。忽叶令书至,托王聘余治疗。予曰:叶公之恙,前不信余方,延至今日,恐不可及也。王友迫至筠邑诊之,果不能起,但见觅得肉桂甚佳,催令速合八味地黄丸,计图脱身,余行而公明日不禄。来至庆邑,幸遇王友,遂语之曰:足下与叶公父子交厚,顺去致吊,便求丸饵,令堂可得生也。王求之,果惠然而与归俸为服,三日而饮食下行,不复上吐。丸药服毕,安康如常,后犹享寿十二年。以此观之,信药者存,不信药者亡,何幸不幸,若斯也,其命也夫。(反胃证)
曾治燮堂伍登相,病反胃,求治于余。诊之两寸关脉大而弱,两尺脉涩而小,乃气血不足,大虚之证。遂与旋覆代赭汤二剂,八味地黄汤八剂,继服八味丸而元气大复。(反胃证)
王九峰医案
肾虚中阳不建,脾虚运化失常,食入停中不运,朝食暮吐,午后脘痛,气响转矢气可稍舒,昼夜如是。七情郁结,思虑尤甚。补中益气虽好,不若归脾兼养心脾。
早服金匮肾气丸
服肾气丸尚合机宜。《经》云忧愁恐惧则伤心,思虑劳倦则伤脾。脾主中州,养心脾是其法则。
归脾汤加冬瓜子。(反胃)
王旭高临证医案
沈 食下则饱胀,作酸呕吐,病属反胃。胃脉浮按则紧,沉按则弦。弦者木侮土,紧者寒在中。
党参 干姜 半夏 陈皮 茯苓 丁香 焦六曲 荜茇 蔻仁 陈香橼 (噎膈反胃)
某 迭进温中运湿,腹中呱呱有声,朝食则安,暮食则滞,卧则筋惕肉,时吐酸水。中土阳微,下焦阴浊之气上逆,病属反胃。温中不效,法当益火之源,舍时从症,用茅术附子理中合真武法。
附子理中加茯苓、陈皮、生姜。
渊按:水谷不化精微而生酸痰,肝木失于濡润,筋惕肉,是肝有燥火也。徒事温燥无益。 (噎膈反胃)
孔 先曾呕血,胃中空虚,寒饮停留,阳气不通,水谷不化,食入呕吐酸水,谷食随之而出。脉细肢寒,阳微已甚。证成翻胃,虑延脾败难治。
熟附子 干姜 丁香 橘饼 苁蓉干 九香虫 二陈汤其中甘草炙黑
渊按:噎膈、反胃,从呕血而起者甚多。盖血虽阴物,多呕则胃阳伤而不复,不能运水谷而化精微,失其顺下之职,始则病反胃,久则肠液枯槁而为膈证矣。
严 噎膈、反胃,胃脘之病也。上焦主纳,中焦司运,能纳而不能运,故复吐出。朝食暮吐,责其下焦无阳。拟化上焦之痰,运中焦之气,益下焦之火,俾得三焦各司其权,而水谷熟腐,自无反出之恙。然不易矣。
旋覆花 代赭石 熟附子 茯苓 枳壳 沉香 半夏 新会皮 益智仁 淡苁蓉 地栗 陈鸡冠 海蛇 (噎膈反胃)
吴鞠通医案
周 六十五岁 甲子十月二十五日 老年阳微浊聚,以致胸痹反胃,三焦之阳齐闭,难望有成,议先通胸上清阳。
栝蒌二钱 薤白三钱 半夏五钱 白蜜半酒杯 桂枝尖五钱 小枳实八分 川朴一钱 茯苓二钱 姜汁三小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三十日 老年阳微浊聚,反胃胸痹,用开清阳法,业已见效,但呕痰仍多,议食入则吐为无火例,用茱萸汤合大半夏汤。
淡吴萸八钱,自泡 洋参三钱,姜汁炒 生白蜜一酒杯 半夏一两二钱 生姜二两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煮半碗服。
初三日,即于前方内加茯苓块五钱。
初十日,即于前方去吴萸,加薤白三钱。(反胃)
类证治裁
某氏 因恼怒曾呕瘀血,已是肝逆。今胸痛吐沫,脉涩尺微,食入反出,火土两衰,蒸化无力,乃脾肾阳衰候也。然犯辛燥,又虞动血,择其辛温通降者宜之。韭子炒研、苏子、沙苑子、砂仁、降香汁冲、茯苓、半夏曲、益智子煨研,数服食进,痛沫悉止。
钟氏 脾胃阳衰,浊饮不降,食入胀痛,有吐逆反胃之虞。右脉濡涩,左脉弦。宜泄肝浊以通腑阳。厚朴姜制五分,椒目六分,茯苓三钱,半夏姜制钱半,苏子炒研七分,枳壳炒、陈皮,加姜,此《三因》七气汤加法,气降则饮降矣。再服呕胀减,大便得通,嗣用温脾胃,兼辛通降逆。半夏、砂仁、韭子炒研、益智仁煨研、茯苓、石见穿、生姜。数服渐纳谷食矣。(噎膈脉案)
某 长夏吐食,症属翻胃,服四君异功加炮姜、桂、附,不应。予谓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此不易之经训。四君异功本脾药,非胃药,胃腑宣通则和,一与守中,必致壅逆,白术、炮姜皆守剂,且阳土喜柔凉,忌刚燥劫液,久吐则胃阴伤,须辛通使胃气下行则效。韭子炒研、杏仁、豆蔻衣、半夏、砂仁、太子参、姜汁粉、栝蒌仁。戒毋谷食,暂用面食,盖谷性阴而滞,面性阳而通,加意调养可痊。
毕 嗜饮翻胃,面食颇安,谷食则越宿倾吐无余。此胃阳衰,酒食化痰,瘀浊不降故也。用通阳泄浊法,制半夏、茯苓、益智仁、干姜、陈皮、吴萸、砂仁。惜不能戒酒,故时发时愈云。(翻胃脉案)
花韵楼医案193
张医案 脾肾阳衰,早食暮吐,完谷不化,是无火也,并非火热暴迫之完谷下趋耳。舌质淡而苔白,脉细带弦,温中以理气分。
上肉桂 淡吴萸 白茯苓 老苏梗 益智仁 煨肉果 炒白芍 新会皮 戈半夏
张又诊 水谷入胃,易生痰湿者,多由脾虚土衰。今且肝木来侮,上则嗳腐吐食,下则便泄腹胀,升降皆属格碍,专理中宫之阳为的当也。
淡干姜 益智仁 云苓 新会皮 淡吴萸 甘草炭 炒白芍 姜半夏 干玫瑰花
张又诊 温煦脾胃,中焦气机已得旋运,果然阴复迟而阳复速也。
制附子 煨肉果 炒白芍 苡仁 制厚朴 淡吴萸 橘白 建曲 云苓
张又诊 反胃已止,当扶脾胃之气,佐以养肝之血。
人参条 云苓 新会皮 净归身 生冬术 炙草炭 姜半夏 炒白芍 炒苡仁 香谷芽
停药剂后以香砂六君丸三钱,每朝炒黄米泡汤送下。
问斋医案
食入反吐为胃反,乃噎膈之始,由中阳不运。理中汤加味主之。
人参 冬白术 炙甘草 炮姜炭 制半夏 制南星 公丁香 白豆蔻 陈橘皮 (呕吐反胃噎膈)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其反胃之本。
大熟地 粉丹皮 福泽泻 淮山药 山萸肉 云茯苓 制附子 油肉桂 车前子 怀牛膝 (呕吐反胃噎膈)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原谷不化,显系中寒,理中为主。
人参 冬白术 炙甘草 炮姜 公丁香 白豆蔻 广木香 (呕吐反胃噎膈)
《金匮要略》曰: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人参 制半夏 川白蜜 (呕吐反胃噎膈)
徐养恬方案
脘痛脉微,朝食暮吐。此系火不生土,命门无蒸变之力,症难调治。
西党参 茯苓 法半夏 炙草 白蔻仁 公丁香 生姜 吴萸
另服《金匮》八味丸。(噎膈)
诊余举隅录194
丁酉秋七月,应试金陵,柯受丹观察嘱为汪君鹤清,治一反胃症。据云:前病外症,愈而半年,后渐神疲体疲,食入即吐。余见其鼻准有红紫色斑如豆大,切其脉,六部滑数,尺尤有力,知是脾胃宿火未清,浊邪因之上乘,非通下窍不可。初进承气汤去川朴,加滋清药,呕吐即平。继进地冬汤加味,月余而症悉愈。(反胃噎膈寒热证)
壬辰冬,余客天津,苏州庞某患反胃月余,清涎时泛,食入即吐,神疲体倦,羸弱不堪,人以为肝风,迭进平肝之味,不效,延余往诊。脉象迟弱,知是胃中无阳,命十剂而病愈。
甲午冬,余旋里,同邑毛君寿切其脉,细缓无神,知是虚寒痼疾反胃,非重剂温补不可。用四逆汤、理中汤等方加味,症稍平。十数剂后,渠寄书问余,意欲速效。余答云:治病如行路,路有千里,仅走数里,即期速到,恐医药中,无长房宿地法也。嗣后附、姜热药,俱增至一两与八钱,据云:服至年余,病始痊愈。(反胃噎膈寒热证)
张聿青医案
右 朝食暮吐,物不变化。脉沉细,苔白质腻。中阳不旋,反胃重证也。
制半夏 淡吴萸 公丁香 橘皮 竹茹姜汁炒 云茯苓 炮黑姜 广藿香 伏龙肝七钱,煎汤代水 (噎膈附反胃)
上池医案
左胁下气干胸中,作胀作呕,甚而食入间日吐出。此肝邪犯胃,胃虚不运,恐成反胃,拟咸降辛润甘缓重镇法。
晚服:旋覆花绢包 焦半夏 大枣去核,捣碎炒 代赭小块 生洋参切片,用老姜汁拦蒸,同煎
养血润肠降逆。
朝服:全当归 米仁 桃仁 红花
也是山人医案
田二三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
小川连四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桃仁一钱 制大黄五分 郁金一钱 红花五分 枳实一钱(噎膈反胃)
阮氏医案
王 素多痰湿,现因中阳被困,土德衰微,朝食而暮吐,致成反胃之症。拟用代赭旋覆汤加味治之,俾震坤合德,土木无伤,是为正法。
代赭石三钱 西潞党三钱 炙甘草八分 生姜汁一匙 旋覆花三钱,包煎 水法夏一钱半 淡吴萸八分 大黑枣三枚
江 朝食暮吐,非反胃而何?系肾火衰落微,脾阳困乏,所谓母寒子亦寒也。古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师其法以治之。
大熟地三钱 山萸肉三钱 淡附片一钱半 黑炮姜一钱半 怀山药三钱 白茯苓三钱 紫瑶桂一钱 益智仁一钱半 (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