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台湾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台湾参考了美国、日本比较先进的防灾救灾体制模式,依照2000年颁布的“灾害防救法”的相关规定,建立起了完整的横向纵向防救灾体系。从横向来看,台湾地区灾害防救部门负责指挥、监督、协调总体救灾工作,也分管不同灾害的防救业务主管机关。在纵向上,设置了自上而下的防救灾工作部门(王瑞芳,2011)。台湾灾害防救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灾害防救计划,包括针对台湾地区整体性、长期性灾害防救的基本计划,针对各行业的灾害防救的业务计划及规范地区防救灾措施的地区计划(王飞,2011)。

台湾相关部门在防救灾工作方面一个突出并且值得借鉴的举措是加强防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为台湾自然灾害的防救工作奠定基础并培养人才。例如,1997年台湾推出了首个防灾科技计划。它是一个跨部门、跨领域的整合性计划,推动与执行防救灾有关的科研工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再应用于防救灾业务。它以对台湾地区威胁性最高的几种自然灾害(如台风、泥石流、地震)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包括对现行防救灾体系的评估和与救灾实务的结合。此外,该计划还涵盖防救灾的社会经济层面,包括自然灾害保险机制的研究与对灾害社会、经济与心理的基本调查。该计划于1999~2006年分两个阶段实施,在灾害勘察与评估、灾害信息管理、灾害防救体系建设、地方部门灾害应对能力强化、社区防灾和防灾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基础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做出了贡献(张晗、罗勇,2013)。

除了针对灾害防救的科学研究与应用之外,台湾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推动针对民众的防灾教育。学校教育是防灾教育的一种模式,自1997年开始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台湾的学校防灾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专业培育阶段,主要针对各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教材的编撰、补充和本土化应用,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二是机制研拟阶段,其重点是在各级学校防灾教育专业教材的编撰与试教、种子师资的培育、协助各级学校编制校园灾害防救计划、推广防灾倡导活动、建立防灾教育网站知识库等,使防灾教育从大学专业学院扩展开来;三是实验研发阶段,重点在于构建和施行能够稳妥、全面、持续推行防灾教育的模式,包括运作与支持机制、课程发展及推广实验、师资培育机制和成效机制等;四是落实推动阶段,推动“防灾校园网络建置与试验计划”,落实研发成果并推动常态运作(叶欣诚,2012)。防灾科技教育历年推动部分成果如图1-4所示。

图1-4 台湾防灾科技教育历年推动部分成果

资料来源:台湾教育部门顾问室。

最后,在台湾的防救灾经验中,社会工作者的参与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无论是对于灾后救助还是灾后重建阶段都是如此。例如,在台湾“9·21”灾后重建中,社会工作者持续地提供了三种模式的服务:“小区家庭支持中心”“项目委托模式”“跨区域方案”(王瑞芳,2011)。这几种模式紧密结合了政府和民间的资源,考虑并照顾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灾后居民生活的重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