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湿温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以身热不扬、恶寒头痛、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本病病位在三焦,常见于中上二焦,病性多为湿、热,属实,久病或素体阳气不足可见虚实夹杂或转为寒湿。
一、病因病机
湿热病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如饮食失慎,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停聚,郁久化热,亦可蕴生湿热之邪。且湿热偏盛季节,脾胃功能本多呆滞,如劳倦过度或恣食生冷等,更易使脾胃受伤,导致湿邪内困,加重湿滞不运,这些是本病发生的条件。吴鞠通说:“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皆不易形成湿温,唯外邪入里,里湿为合,方能发病。如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
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为病有所不同。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其发展演变,一般亦不外由表入里,由卫气而及营血,但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二、辨证论治
本病初起卫气同病,湿邪偏重,治宜芳香宣透表里之湿,湿去则热孤,病在气分,湿浊偏盛者,当苦温开泄为主,佐以清热;湿邪化热而成湿热并重者,当苦辛通降,清热化湿并举;热重于湿者,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病变在上焦,治以宣肺化湿为主;病变在中焦,治以疏运化湿为主;病变在下焦,治以渗利祛湿为主。由于湿热之邪有三焦弥漫的特点,以上治法也常常兼用。在论治上应本着宣畅肺气、健运脾胃、两分湿热为主,并应积极着力于气分,截断病势,同时当注意通利二便,乃治湿之要。湿温进入恢复期,宜用轻清芳化之剂涤除余邪,培补气阴。若湿从阴化寒,脾肾阳虚,宜温阳利湿。
1.邪郁卫表证
证候:发热,头身痛,尿短赤热,恶寒,胸闷,咳嗽,烦躁,口渴或不欲饮,腹胀,便溏,舌苔腻或白或黄,脉濡。
治法: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2g,茯苓15g,甘草6g,法半夏9g,薏苡仁15g,厚朴12g,滑石12g,葛根12g,栀子9g,淡豆豉9g,川贝粉2g,杏仁9g,广藿香9g,豆蔻15g。
2.湿郁上焦证
证候:发热或寒热往来,咽痛,胸脘痞闷,烦躁,苔腻或黄或白,脉或缓或数。
治法:清宣上焦。
方药: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加减。
豆蔻6g,枳实6g,炒杏仁9g,郁金5g,法半夏9g,滑石15g,茯苓9g,竹叶10g,薄荷6g,大豆黄卷9g,通草6g,连翘9g,牛蒡子9g,石菖蒲9g。
3.中焦湿热证
证候:发热,烦躁,尿黄赤,汗出,胸脘痞闷,呕恶,便秘,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茯苓皮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减。
赤茯苓12g,茯苓12g,黄芩6g,法半夏9g,陈皮6g,广藿香9g,佩兰9g,黄连20g,厚朴3g,苍术9g,枳实5g,连翘18g,郁金9g,瓜蒌12g,滑石9g,竹叶10g,栀子9g。
4.三焦湿热证
证候:恶寒,发热,头胀或头昏,胸闷,呕恶,汗出,腹胀,尿黄赤涩少,口渴或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或滑,脉数滑,或细缓。
治法:宣化三焦,分利湿热。
方药:黄芩滑石汤或宣清导浊汤加减。
茯苓15g,法半夏9g,连翘12g,杏仁10g,通草6g,豆蔻5g,黄芩10g,厚朴9g,竹茹15g,广藿香9g,佩兰9g,金银花12g,栀子10g,陈皮9g,佛手9g,薏苡仁15g,甘草6g,枳实9g。
5.湿阻膜原证
证候: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胸闷,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苔白厚腻或如积粉,脉缓。
治法:疏利化湿,透达膜原。
方药:达原饮加减。
厚朴10g,槟榔6g,法半夏6g,广藿香10g,草果仁9g,陈皮6g,杏仁6g,薏苡仁18g,郁金9g,石菖蒲9g,竹茹9g,佩兰9g,豆蔻9g,黄芩9g,淡豆豉9g。
6.余湿未尽证
证候:湿温病后期,身热已退或微微发热,胸闷或腹胀,知饥而不欲食,舌苔黄,脉数或缓。
治法:轻清芳化余湿。
方药:五叶芦根汤加减。
藿香叶3g,薄荷叶3g,枇杷叶3g,佩兰叶3g,芦根10g,陈皮6g,泽泻9g,通草3g,薏苡仁15g,大豆黄卷9g,神曲9g。
7.阴伤气耗证
证候:湿温病后期,烦躁谵语,口干渴,神疲乏力,便血,便溏,舌红干燥,苔黄或粗糙,脉数细弱或濡细。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西洋参9g(另煎),麦冬30g,石斛15g,甘草9g,生地黄30g,连翘9g,白芍18g,北沙参30g,玄参9g,天花粉15g,谷芽15g,陈皮9g,栀子10g,茯神12g,阿胶15g(烊化),茯苓15g。
三、临证权变
首先在于分辨湿热之偏重程度,其次应辨别病变所属部位;在治疗方面,注重分解湿热,湿去热孤则易消解。分解湿热的方法,随湿热多少、病变部位而异。初起卫气同病,湿邪偏盛者,宜芳香透表里之湿;邪在中焦,湿浊偏盛,湿中蕴热者,宜以苦温开泄为主,适当佐以清热;迨至湿邪化热,热势转盛,成湿热俱盛者,宜苦辛通降,化湿清热并进;若至热重于湿时,以清热为主,酌情兼化湿邪。湿邪注下,泌别失司,则以淡渗利湿为治,尽速为湿邪寻求出路。总之,正如吴鞠通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要在详审湿热之多少,合理应用祛湿与清热两大方法。一旦湿热完全化燥化火,治疗则与一般温病相同。如热炽阳明气分,则治以清热生津;腑实燥结,治以通腑泄热;热入营血,损伤肠道血络而致大便下血,治宜凉血止血。如因下血过多而导致气随血脱时,又当急予补气固脱之品,及至脱回血止,再按病机所在辨证施治。本病恢复期阶段,余邪未净气机未畅者,可酌予清泄余邪、宣畅气机之品;若病邪已解而胃气未醒或脾运不健时,则须根据具体情况投以醒胃健脾之品以善其后。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故用人参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四、调护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配合清淡饮料,如鲜广藿香、鲜佩兰、鲜荷叶煎水代茶。保持床铺清洁,昏迷者要防止压疮发生。
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摄生调养,不使精气受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搞好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习惯,加强自身调节。此外,在本病流行期间可服用预防性药物,如大青叶30g,板蓝根30g,水煎内服,1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