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昏迷的鉴别
昏迷的鉴别诊断,首先应该与其他觉醒状态异常和意识障碍(或称昏迷样状态)进行鉴别。其次,是与意识障碍的不同阶段相区别。最后是昏迷病因的诊断。
(一)昏迷样状态
昏迷样状态,主要包括闭锁综合征、癔症性回应缺失、木僵状态及持续性植物状态。
1.闭锁综合征
是指损害了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阻断了相应的运动冲动的传导。表现为除眼睑及眼球垂直运动外,头面部及四肢运动功能丧失,且不能言语貌似意识障碍,但患者的意识清楚,可以通过残存的眼睑及眼球运动回答“是”与“否”。可见于脑桥肿瘤、血管病及脱髓鞘疾病等。其特征如下。
(1)睁眼反应存在,并能用眼睛进行交流。
(2)第Ⅴ对脑神经以上的脑干反射存在,如垂直性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等。
(3)脑电图多数正常。
2.癔症性回应缺失
主要是由患者精神因素所致。其特征如下:
(1)患者常伴有眼睑眨动,对突然较强的刺激可有瞬目反应,甚至睁眼反应,拉开其眼睑有明显抵抗感,并见眼球向上翻动,放开后双眼迅速紧闭。
(2)感觉障碍与神经分布区域不相符,如暴露部位的感觉消失,而隐蔽部位的感觉存在。
(3)脑干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等存在,亦无病理反射。
(4)脑电图呈觉醒状态。
(5)暗示治疗可恢复常态。
3.木僵状态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木僵、严重抑郁症的抑郁性木僵,以及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反应性木僵等。临床表现如下:
(1)睁眼存在。
(2)可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等,或谈及患者有关忧伤事件时,可见眼角噙泪等情感反应。
(3)夜间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询问时可低声回答。
(4)脑干反射存在。
(5)脑电图正常。
4.持续性植物状态
是指患者的觉醒状态存在或基本正常,但意识内容未恢复,即患者丧失情感、情绪反应和意识活动。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广泛的大脑皮质的损害,常见于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低血糖后遗症等。临床表现如下。
(1)对自身或环境毫无感知,且不能与周围人交流。
(2)对视、听、触或有害刺激,无持久的、重复的、有目的的行为反应。
(3)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
(4)睡眠-觉醒周期存在。
(5)背侧下丘脑和脑干功能保存。
(6)大小便失禁。
(7)脑神经(瞳孔、眼脑、角膜、眼、前庭、咽)和脊髓反射保存。
(二)意识障碍的其他阶段
1.嗜睡
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处于持续性睡眠状态,但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
是程度深于嗜睡的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发生障碍,思维和语言不连贯。
3.昏睡
是持续的、深度的睡眠状态,不易被唤醒。需要强烈刺激(如压迫眶上神经、晃动身体等)方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可见到自发性肢体活动,对痛觉有防御性躲避反应,但无自发性语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