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框架和内容

在结构框架上,本书尽力做到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层层递进和总体上的逻辑自洽,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的结构框架

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分析有关的研究文献,梳理研究脉络,并追踪研究进展,确定本书的研究切入点;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围绕本书的研究内容,尝试通过严谨的数理方法,建立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影响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框架,得出待验证的理论假说;第四部分是经验研究,运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相关数据,对本书的理论假说进行经验验证;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政策含义、边际贡献、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在内容安排上,全文共分为8章,下面将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以及在整个研究中的角色概述如下。

第1章是绪论。导论是整个研究的“纲”,在导论中,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引出本书的研究主题,并明确研究目标。基于对研究问题的把握和预期的研究目标,阐述了本书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可能的创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总体的研究思路和全文结构框架。另外,导论也对本书中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以消除在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分歧。

第2章是文献综述。在明确了研究的“纲”之后,接着围绕与研究主题有关的两类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以确定本书的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产业政策相关文献的分析,熟悉了产业政策的理论演进脉络和研究现状,了解了产业政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研究重点——“产业政策实施中的政治经济学”,即研究特定国家的制度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有关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文献的梳理,了解了财政联邦制理论提出的背景、作用、优势以及不足,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在深刻理解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政策研究趋势,得出本书的研究切入点——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第3章构建了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影响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后续经验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章的主要任务是:首先,借鉴Holmstrom and Milgrom(1-991)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建模思路,发展了一个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影响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依托本书的分析框架,研究中央政府考核内容的变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程度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影响的传导机理;最后,通过内生化不同任务之间的努力替代效应变量,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分析不同人均GDP和市场化水平下,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影响的差异,进而得出本书的研究假说。

第4章总结了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对产业政策影响的典型事实。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和中国公共财政的相关数据,围绕第3章提出的理论假说,梳理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的特征、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影响产业政策实施的典型事实,为后续的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第5章通过研究中央政府考核内容的变化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影响,提供了中央政府目标具备的“多任务”特征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影响的经验证据。在政治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不同任务上努力投入的激励以及不同任务之间的努力替代效应。当中央政府的发展目标发生变化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内容也随之改变,影响了地方政府在不同任务上的努力配置,进而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章从经验层面研究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内容从偏重经济增长向重视产业升级的转变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以验证本书的假说1。

第6章从经验层面考察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程度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财政分权是经济分权的核心,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强化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收益的内在激励,并通过改变地方政府在不同任务上的努力配置而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章的目的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工业和公共财政的有关数据对本书的假说2进行经验验证。

第7章从发展转型与体制转型的视角出发,从经验层面研究了不同的人均GDP和市场化水平下,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影响的差异。从低收入水平国家向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发展转型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因而,研究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不能忽视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化程度的外生影响。本章将从经验层面对上述议题展开研究,以验证本书的假说3和假说4。

第8章是结论与展望。基于上述章节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本章首先总结本书的研究结论;其次,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重新审视整个研究,提炼出本书可能的边际贡献,并总结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