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的统一与规范化研究
- 董晓波
- 3043字
- 2025-03-28 19:31:14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本书所依据的课题以“我国法律法规翻译规范化”为研究核心,在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以法系、社会背景、历史和语境为主要参照,透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本质及其语用价值,聚焦译文所达到的准确、对等和统一,建构我国法律法规英译研究的三维系统,为我国法律法规翻译中“国家关键话语”传播和新时期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的统一规范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理论框架如下图: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翻译规律和方法的总结,尤其结合江苏省十多年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翻译实践,系统总结法律法规常用法律术语和常用典型句式的翻译,提供地方性法规规章常用法律术语表和常用典型句式手册,以利于我国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化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开展。
二、研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法规、规章组成,以立法语言为主。本书所依据的课题主要研究规范立法语言的文本特征(是什么),分析影响汉英立法语言翻译转换的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调查社会公众(尤其是西方人士、外国投资者)对我国法律法规英译本的社会认知(怎么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议题。
1. 汉英法律法规语料库建设。旨在对立法文本的语篇特征研究提供素材依据。
2. 汉英立法文本的语篇文本特征。描写汉英立法文本词汇(术语)、句式、修辞、语用以及风格和交际中体现的系列语篇特征,分析它们在法理与情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等维度上体现的语言特征与法律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关联。
3. 影响汉英立法文本语言转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即法律意识形态、法律传统文化。以法系、社会背景、历史和语境为主要参照,聚焦译文所转达的文化功能,探讨立法语言的翻译如何超越语言形式的微观层面,如何从深层次、多维度理解和转译汉语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本质及其语用价值,力图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理论研究,推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英译规范化的理论模型。
4. 我国法律法规英译本的社会认知分析。民众(主要是专家,重点是外国投资者)对法律法规英译本的社会认知,包括认知途径与认知图式,涉及“法治国家”形象构建、法律透明化、法律制度误读等问题。
5. 研究报告和常用法律术语表和常用典型句式手册。利用已建成的法律法规语料库,撰写“我国法律法规翻译问题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供决策机构参考;编撰常用法律术语表和常用典型句式手册供法律法规译者参考,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的统一与规范化。

三、基本思路
本研究是一项集语料库建设、调查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索和平台研发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将遵循“语料采集——调查、实证分析及理论探索——报告总结和平台建设”,即“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思路,分阶段、分步骤展开研究,每后一阶段的研究要基于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平台建设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完成。这也为本研究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设计和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
1. 语料库方法——根据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广泛采集汉英立法语料,建设立法语言语料库,规模暂定在100万字。立法语言为共时语料。其中,汉英立法语言平行语料库以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汉英译本)。法规(国务院(原)法制办、各省(原)法制办公布的汉英译本)、规章(各省(原)法制办公布的汉英译本)为主,1此外,将收集适量英美法系立法语料以及我国香港的双语立法、双语司法语料做参照语料。
2. 个案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语料库中精选不同位阶的法律、法规汉英对照语料,观察、分析我国不同位阶的法律、法规英译状况,总结法律法规英译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为后期的“法律法规常用术语表”和“法律法规常用句式手册”的设计和编写奠定基础。此外,利用语料库总频统计,对比法系汉英译本语言特征在法理与情理、语言主、客观性维度上的体现。
3. 社会调查与访谈法——设计不同调查问卷与访谈,调查外籍人士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受众对我国法律法规英译本的理解、认知与评价。
4. 实验分析法——利用语言实验室、心理实验室和行为实验室对典型的法律法规文本特征、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图式进行实验和测试,受试按不同年龄、性别、阶层、教育程度等分组。
五、基本观点
1. 法律法规翻译的规范化是新时期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其现实内涵和战略价值,应该融合多学科知识阐释和论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翻译理论。
2.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基础上的法律翻译三维系统开展法律法规翻译规范化研究,有利于透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本质及其语用价值,使译文达到准确、对等和统一,能够为我国法律法规翻译中“国家关键话语”传播和新时期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的规范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3. 法律翻译并不是用目的语中的概念和制度来替换原来的法律体系中的概念和制度的简单过程。法律翻译是一种法律转换(legal transfer)和语言转换(language transfer)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法律翻译除了要求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外,还应照顾到法律功能(legal function)的对等。
六、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我国法律法规翻译规范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立法成就。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张文显,2017)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形式要件之一就是法律法规的透明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在众多领域的往来日益密切,法律法规翻译成为我国政府承诺的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外宣传我国法治化建设和规范外国公司、企业、组织及其外国来华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
第二,研究我国法律法规翻译规范化有利于中国法律的对外传播,让世界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学理内涵,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核心影响力和资源支配力,进而推进并完成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法治对资本主义法治的扬弃和超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潮流,对助推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意义深远。中国作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引领者,为系统构建“一带一路”区域法律服务体系,我们应重视中国法律及其价值理念和法律文化的传播,为全球治理中的法治进步提供理性担当和中国智慧。(席月民, 2018)从政治的角度而言,法律法规翻译的统一和规范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有利于东法西渐,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成就,树立“法治国家”的良好国际形象,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从经济角度而言,促进法律法规翻译的统一和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加入WTO时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公正有效的法律机制是投资、经济往来的保障,研究法律法规译本的统一与规范势必会降低外国投资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误读的可能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做出一定贡献,也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三,从学术层面来看,法律法规翻译的统一与规范化研究有助于法学、语言学、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的健康发展,这一研究势必会为以上学科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将打破现有的学科间壁垒,推动上述学科间的交互联系,有利于语言学研究、法律翻译研究及法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1 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语料主要以江苏省(原)法制办组织译审的法规规章中英文对照本为主,原因:江苏省有十多年的译审实践,语料全,持续时间长,译审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