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
- 徐富海
- 2942字
- 2025-03-28 15:51:30
第一章
从基层调查谈起
北宋熙宁年间,一个平常的日子,有两个人悄悄地溜出了京城。
像普通人一样,他们风尘仆仆,来到乡下,走到田间地头,询问平民百姓,官府发放的贷款有没有帮助?是否存在强迫的情况?大家对这个政策是否满意?获得一手材料之后,两人又悄悄地返回。
在我国历史上,像这样的基层调查,多如牛毛,上自皇帝微服私访,下自各级官吏细察暗访,数不胜数。但很少有调查像这次一样,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影响到最高决策者的判断,甚至被认为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中国历史的走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两个人非常重要吗?
或许不是。他们既不是朝廷官员,也不是专业调查机构人士。相反,他们身有残缺,身份低微,可能被很多人看不起。如果在大街上,他们公开自己的身份,可能会引起一阵没心没肺的笑声。
他们是宫里的宦官。
宦官,俗称太监,又称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是皇帝身边的仆人,宫廷干杂事的仆役。在中外历史上,宦官存在的时间很长,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最初,宦官由被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年幼子弟中挑选。自东汉开始,宦官全都被阉割失去性能力。他们绝大多数身份卑贱,地位低下,命运悲惨;但在历史特殊时期,却有少部分宦官抓住机遇,独揽大权,作威作福,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对国家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唐朝末年,宦官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能力。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经提出:“一般来说,在皇帝勤于政事,积极有为的时候,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在政治腐败,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染指于政,甚至左右政局。”[17]在王朝的中后期,中央或地方权臣势力日渐膨胀,当皇帝感到权力受到威胁时,有时便会利用内朝宦官分割外朝相权,内外制衡,或者监视朝臣,控制地方势力,从而引发宦官操纵军政大权的局面。而宦官又多是古代王朝中最腐朽、最反动的政治势力的代表,其专权极易造成政治更加黑暗,更加腐朽,最终导致王朝覆亡。可以说,宦官专权依附于专制皇权,但其专权又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腐败和王朝的灭亡。但历史上宦官专权这种“好”日子不多,也不常有。宋代初年,对宦官参政防范很严,设立了很多制度钳制。宋太祖下令,禁止宦者“干预政事”,规定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宦官,但他们并没有凌驾于宰相等大臣之上的权势,也没有如唐朝、明朝末年的宦官那样操纵国家权柄的能力。
据史料记载,这两个外出进行基层调查的宦官,既不是大奸巨贪,也没有左右朝政的能力,他们只是众多太监中伺候皇帝比较成功的两个。当时这两位宦官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级别。例如,蓝元震先后侍奉过宋真宗、宋仁宗和宋神宗三位皇帝,经历过庆历新政,是宋神宗最信任的内侍之一,与司马光、王安石等大臣皆有来往。当时宋神宗派出这两位去暗访,实属机密,详细内容外人不得而知,只知道两个人前往的地方是都城开封的“府界”。
北宋都城开封府下辖十七个县,其中开封县与祥符县是城区,即都城城墙之内的区域,归开封知府管理,而其他十五个县位于郊区,构成了“府界”,由其他官员管理。简单来讲,“府界”就是首都辖区之内非首都核心区域的部分。这两位宦官前往府界地区,既能够远离城区到达基层,又距离皇宫不远,可以尽快获得需要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府界不归开封知府管辖,皇帝可以免于被京城官僚蒙骗。在下基层调查这件事上,两位宦官除了将调查结果上报皇帝外,似乎没有发挥更大作用。据可查的资料记载,在事件的后续发展中,这两个宦官没有再次介入变法事项,也没有发挥关键的作用。对这次调查,他们或许兴趣不大,没有特别在意。或许对他们来说,将调查结果上报,任务也就结束了,原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继续小心翼翼地伺候皇帝一大家子。
调查人员身份比较特殊,是不是意味着他们调查的事情非常复杂呢?翻翻《宋史》,可以看到他们调查的事情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困难之处,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调查的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去乡村问问,政府给老百姓贷款这事是好还是坏?对老百姓是否有帮助?熟悉农村的人都知道,传统社会经常发生冬春青黄不接的情况,去年的粮食吃完了,今春的庄稼还要播种耕种,这个最需要花钱却没钱的季节,往往也是农民日子最为艰难的时候。这时,官府低息发放一些贷款,让农民买种子,等秋天收获时偿还。这个政策看起来简单明了,既解决了老百姓的临时困难,又使他们避免了高利贷的盘剥。有人说,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善举”,一项富国强民的“德政”;但也有不同的声音,称这项政策存在“强迫”“扰民”甚至“劳民”“害民”的弊处,必须立即废除。到底是“利民”还是“害民”?老百姓是欢迎还是不欢迎?只有调查才能搞清楚,这就是皇帝派两名太监进行基层调查的目的。目的很明确,事项也不复杂。也许,皇帝知道这两位太监的水平,对他们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让他们去看看情况,如实汇报。
但这项看起来非常简单、普通的调查,却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上自宰相,下自小吏,文人骚客,纷纷卷入其中,争斗不已。最后,多个位高权重之人丢官弃位、被贬离职,其影响延续甚久,甚至后人感叹北宋王朝覆灭即始于此。
从这个后果来看,这两位太监的基层调查,不再是无足轻重,而是责任重大;不再是简单平常,而是意义深远。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原因,就得分析调查的背景。
北宋熙宁年间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这次调查的事项便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最著名的“青苗法”,调查目的是了解青苗法对老百姓是好还是不好。具体讲,在老百姓困难时,国家发放贷款,是不是能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是不是能发挥雪中送炭的效果?从宏观意义上讲,该法令涉及调剂农业丰歉、扶危济困、减缓土地兼并,涉及北宋王朝的立国之本,关系到改革继续与否、制度创新废立、变法成败。似乎,北宋王朝的命运,全系于这次不起眼的基层调查之上。虽然调查的意义重大,但调查的对象非常明确,就是接受贷款的农户——问问农户的真实感受。调查的方法也不复杂,就是走乡串户,随机性的访谈——谈谈贷款有没有帮助,是不是解决了农户的困难。
如果从现代社会调查理念和方法来看,这次调查属于比较简单的走访。科学的社会调查,要有调查背景、目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安排、预算等内容。显然,这次基层调查没有这么讲究,没有什么复杂的程序,只是简单的走访,而且在走访过程中,不是随机抽样,而是偶遇访问。偶遇访问是指遇到谁问谁,不考虑随机样本分布,没有抽样过程,怎么简单怎么方便怎么来。在访谈的过程中,主观性占了很大比例,因为问什么人,要看走到了什么地方;得到什么答案,要看怎么问;满意度是多少,要看调查对象的类别及所占比例是多少。这次基层调查,当然没有按照现代科学的调查方法进行,但调查的目的与现代调查一致,都希望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翻看史籍可以发现,虽然这项调查意义重大,但历史记载却不详细,而是非常简略,甚至有人怀疑这次调查根本就不存在,可能是编出来的故事,一个纯粹的杜撰。
但这种看法很容易被否定。第一,派出的这两个太监,有名有姓,一个叫张若水,一个叫蓝元震;第二,宋神宗亲口证明确有其事。据《宋史》记载,宋神宗说“吾遣二中使亲问民间”[18]。皇帝自己说派了两名太监去民间查问。显然,这次调查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
皇帝为什么派人去基层调查呢?
这还要从一封奏章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