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刑辩事业是关乎生命与自由的事业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的杨大民律师将田文昌律师四十年来关于刑事辩护的思考、实践、观点与感悟编辑成了这本《田文昌谈刑辩》,邀请我为该书写一篇序文,我欣然应允。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中国政法大学担任校长。田文昌是法律系的教授,也是一名兼职律师。他先后成功代理了几个重大案件并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譬如黑龙江企业家朱佩金死刑改判无罪案、承德企业家商禄案、控告天津大邱庄禹作敏案、首例民航误机索赔案,等等。这些案件的成功代理也成为田文昌从兼职律师转型为专职律师的重要原因之一。1995年,48岁的田文昌辞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教职,创建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专职刑辩律师。

从1995年到今天,又快三十年了。中国的法治建设在各个方面都日新月异、日益完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一修再修,刑事辩护事业更是从初创期走向成熟期。

刑事辩护,实际上就是辩护律师运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原理、原则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在具体案件中为被追诉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寻找无罪、罪轻的理由,其结果关系着每一个被追诉人的生命与自由。

阅读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非常勤奋、敬业的田文昌律师。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刑事辩护的田地里,孜孜不倦,精耕细作。一次又一次出庭为被追诉人辩护,为被追诉人的合法权利呐喊,运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个案中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被追诉人,进行有理、有据、有效的辩护。通过辩护,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当事人。

阅读本书,我发现田文昌是用法律学者的思维办案和思考。他将代理案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写成文章,研机析理。或者通过媒体采访指出问题的症结,这些问题既有理念问题,又有技能问题,更有立法问题。只有法学理论功底扎实的律师才能够发现并指出这些问题。他总能从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地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为刑事辩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引。

阅读本书,让我感受到田文昌是一位具有强烈职业责任感的律师。他热爱刑事辩护事业,但他已经不满足于个案的成功,而是通过个案的辩护,努力推动立法,进而影响和惠及更多的人。最重要的是,他总是站在辩护人的角度,以学者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刑事辩护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通过辩护方制约指控方,辩护人对指控事实提出疑问,质疑证据的证明能力,削弱证据的证明力,进而请求法庭否定指控事实以维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

刑辩律师要在参与刑事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个案具体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有利于被追诉人的辩护。

刑事辩护事业,需要刑辩律师永远站在被追诉人的立场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指出案件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实现防错、纠错的作用和功能,去维护社会正义,追求公平与公正。

本书所谈的内容,既有刑事辩护的执业理念,又有刑事辩护的技能技巧,还有田文昌律师个人的刑辩感悟。有律师的实践、有学者的思考、有办案的细节、有理性的分析、有热情的寄语、有充分的表达、有积极的引导、有深刻的反思,还有一名资深律师对刑事辩护事业深深的爱。

这份爱,源于刑事辩护事业是一项尊重生命与自由的事业;是一项反对野蛮,拒绝暴力,捍卫权利,追求理性、文明与规则的事业。

刑事辩护事业在中国,从无到有,曲曲折折,对于中国的刑辩律师来说,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法律人去努力、去思考、去求索。

是为序。

陈光中
2023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