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谣言与怪石

正始年间,曹魏政坛表面平静,背后却隐藏着无数暗流,悄悄酝酿着一场大风暴。每到这时,社会也是不平静的,各种预言、谣言纷起,一些灵异的自然现象也时而发生,弄得人心惶惶。如果追溯一下的话,这种不安的氛围自魏明帝在位期间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司马懿的势力正一步步崛起,关于司马氏会不会取代曹氏的议论便在民间悄悄萌生了。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各地突然发生了一系列有人“死而复生”的怪事:曹休手下有一个名叫丘奚农的家兵,其女儿竟“死而复生”;一个名叫周世的人,死后由一名女子殉葬,有人掘开了周世的坟墓,得到殉葬的女子,过了几天,这名女子竟然有了呼吸,又过了几个月,竟然能说话,魏文帝的郭皇后此时已是郭太后,听说这件事,让人把女子带来,交谈后非常喜欢她,还收养了她;太原有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棺材中竟然有一个活着的女人,问她关于自己的事情,她不知道,看坟上的树木,竟然有30年树龄了。《晋书》记载了上面这些匪夷所思的怪事,并引京房《易传》“至阴为阳,下人为上”作为解释,认为这是司马懿兴起的征兆,因为汉平帝、汉献帝时也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结果王莽、曹操得以崛起。《晋书·五行志》记载:

明帝太和三年,曹休部曲丘奚农女死复生。时又有开周世冢,得殉葬女子,数日而有气,数月而能言,郭太后爱养之。又,太原人发冢破棺,棺中有一生妇人,问其本事,不知也,视其墓木,可三十岁。案京房《易传》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宣帝起之象也。汉平帝、献帝并有此异,占以为王莽、曹操之征。

魏明帝青龙三年(235),远在西北地区的张掖郡删丹县(今甘肃省山丹县)出现川流涌溢,结果涌出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图形,类似灵龟,宽1.6丈,长1.71丈,周围5.08丈,立于川西。石上的图案是七匹石马,其中之一由仙人骑乘,另一匹马被拴住,其余五匹马只有大致形状。还发现一只玉质匣子,以及玉玦两块、玉璜一块。玉匣上有字,可以分辨出“上上三天王”的字样,还有“述大金,大讨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匹在中,大吉开寿,此马甲寅述水”等字样,还有类似于八卦及列宿孛彗星象的图案。《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

是岁张掖郡删丹县金山玄川溢涌,宝石负图,状象灵龟,广一丈六尺,长一丈七尺一寸,围五丈八寸,立于川西。有石马七,其一仙人骑之,其一羁绊,其五有形而不善成。有玉匣关盖于前,上有玉字,玉玦二,璜一。麒麟在东,凤鸟在南,白虎在西,牺牛在北,马自中布列四面,色皆苍白。其南有五字,曰“上上三天王”;又曰“述大金,大讨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匹在中,大吉开寿,此马甲寅述水”。凡“中”字六,“金”字十;又有若八卦及列宿孛彗之象焉。

类似有“大讨曹”字样的巨石还曾出现在凉州地区的氐池县,其文字为“大讨曹,适水中,甲寅”,由《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所记载。这些文字有些玄奥,不易完整理解,但“大讨曹”三个字是谁都能看懂的。《搜神记》也有记载:“初,汉元、成之世,先识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当有开石于西三千余里,系五马,文曰‘大讨曹’。”《搜神记》认为这是“魏、晋代兴之符也”。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有燕子在卫国李盖家生下巨大的幼鸟,外形像鹰,嘴像燕子,人们认为这是“羽虫之孽”,又叫“赤眚”。散骑常侍高堂隆说这是魏室的大异之兆,应提防未来有重臣造成萧墙之祸。魏明帝死后,曹爽与司马懿辅政,人们偶尔想起这件事,充满了担忧。《晋书·五行志》记载:

景初元年,又有燕生巨鷇于卫国李盖家,形若鹰,吻似燕,此羽虫之孽,又赤眚也。高堂隆曰:“此魏室之大异,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其后宣帝起诛曹爽,遂有魏室。

如果说以上这些事件还较为隐晦,那么魏明帝太和年间流传于社会上的歌谣《兜铃曹子》就更直接了。当时京师到处在传唱这首歌谣,歌词全文已不可考,只知道其中有一句唱的是“其奈汝曹何”,被称为“诗妖”,说明这首不知由谁创作的歌谣是反对曹氏的。

汉朝建立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被官方认可,造成阴阳五行学说、谶纬学等盛行,卜筮、谶语、谣言、讹言、流言等在朝廷及民间广为流传。在此背景下,史书中的《五行志》主要是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把人事、气象与灾祸联系起来,强调天象必须与人事对应,所以也经常有穿凿附会、捕风捉影的情况。《晋书·五行志》及《魏晋春秋》《汉晋春秋》《搜神记》中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较为有限,但它们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印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件被到处传来传去,折射的也是这个时期人们的集体心理,尤其是歌谣,能够被无数人传播开,更能说明问题。到了正始年间,那些对时局敏感的人不会不关注这些流言、歌谣与神秘事件,这些背后的议论无法因朝廷的禁止而停息。在这样的情形下,司马懿即便选择隐忍与退缩也难以逃出人们的视线,司马懿及其家族其实一直都处在风口浪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