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教师决定着课标理念、教材体系的落实成效,是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语文是基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当今时代,语文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2016年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出台,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的3.0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设计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标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路径。这要求我们从师范教育开始,就要结合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背景,思考师范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师范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等基本问题。

其次,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背景下,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需要语文课堂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再次,在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常常容易引起全国各行各业民众的关注,引发公众集体研讨。同时,当前的语文教育也常常引起各种学科背景下各种角度的争论。而十分尴尬的是,对于语文课程的一些核心概念及理念,学者们并没有形成权威的解释供语文课程教学具体实践时遵循使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版块的“教学建议”里,从理解理念、把握规律、根据要求、创造性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对语文教师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具体要求。具体为:

理念方面,“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上,“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思考链接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具体路径、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有益的学习内容上,“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最后一条“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则考虑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学生实际接触到的语文资源,思考互联网背景下教语文和学语文方式方法的变革。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既需要系统、有效地学习语文课程及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观念,又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究有效的课程实施路径。本书注重从下面几个维度进行设计。

首先,注重对新课标相关理念的研读与分析,在相关探讨中引导师范生形成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既整体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框架和理念,又具体分析三种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实践路径。

其次,注重思考并落实语文课程教学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中的桥梁作用,比如如何充分将语言学、文字学、文学、文艺学等学科知识转化应用到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因此,本书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三种实践活动出发,分别解析理念、教学实践思路和优秀案例。而对于“梳理与探究”的实践活动,我们更多地将其视为和此前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类似的一种学习方式,融入前三种实践活动中。

最后,既从基础语文课程教学的三个层面(课程—教材—教学)整体阐释语文教育理念,又设置丰富多样的体验性活动、系统的学习任务,在活动体验、任务驱动中引导师范生深层体验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教学。同时,以活动推进的课程内容适应中小学语文课堂形式的变革,使得师范生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摆脱传统教室的影响,成长为新时代具备新理念的语文教师。也就是说,一位具备新理念的语文教师,需要契合课程改革的观念,注重通过系列学习任务、具体的实践活动,促进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形成。

然而,语文教学不是设计任务、组织活动那么简单,从某种程度讲,由于语文学科蕴含着深厚的文学、文化内涵,语文教师相比其他学科,更能起到灵魂工程师、精神导师的作用,就像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赵岩老师在诗歌《一个教书匠的自白》中所写的“粉笔”的作用:

纵使谁擦去一切字迹

连同我存在过的证据

我已将洁白的粉末

深深地

写满黑色的眼睛

嵌入黧黑的胸膛

当语文课堂和学生的生活、生命经验建立起关联,真正成为学生能力素养提升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语文,也将向“写满黑色的眼睛”更进一步。到了这样的境界,语文课程也将向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更进一步。这也是语文学科真正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深化学生情感体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路径。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