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森(1924年8月— )

牢记初衷添砖瓦 无须扬鞭自奋蹄

陈宝森,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46年4月入党,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2月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政治系。1949年上海解放后参加军事接管工作,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物资局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华东财政干部学校副教务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获吴玉章奖,社科院优秀成果奖)、《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获社科院优秀成果奖)、《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启示》、《当代美国经济》、《剖析美国“新经济”》(获社科院优秀成果奖)、《西方财政理论研究》;与他人合著《美国经济周期研究》《中国的财政》《社会主义价格问题》《财政学》;主编《亚太经贸事典》《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考察》(获社科院优秀成果奖)等多部著作和论文。

1992年68岁的陈宝森先生离休,至今已有27年的时间。通常,人们在这个年龄段告别了紧张的工作已开始享受离退休的休闲生活,但他却还孜孜不倦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有作品问世。例如,2018年他以94岁的高龄在《人民日报》的“大家论坛”上发表文章,分析评论美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态势。

在被问到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离而不休、永葆工作热情时,陈宝森回答: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征,是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然。我们在参加革命时曾立下誓言,要为伟大的理想奋斗终生。所以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想法都是革命到底,小车不倒只管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离退休制度,他坦言,开始想不通,后来理解了。因为要建设现代化国家,人事制度必须有利于社会的新陈代谢,社会才有勃勃生机,国家才能长盛不衰。人的衰老是自然规律,离退休制度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他认为每个人的生理状态不同,有的人体能到60岁后以休息为好,有的人还能做点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只要有需求,国家也不是限制得很死,因为它是积极因素。所以,离休后,于1993年开始他被返聘了很长一段时间,工作中虽然感觉身体还可以应对,但也深切体会到了生理体能在逐渐退化。2004年国家政策规定70岁以上就不被返聘了。离休在家,自己写些东西感觉尚好,所以直到现在他都坚持在家每天工作一段时间。陈宝森觉得这样生活很充实,也有益于脑健康。他强调,之所以能坚持工作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看到国家兴旺发达,感到心情振奋,觉得他们这一代人是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见证人,有始终不离开这个历史洪流的热情,只要能为社会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就会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参与者。所以他把自己离休后的生活概括为两句话,这就是“牢记初衷添砖瓦,无须扬鞭自奋蹄”。

许多年轻人看到陈老离休后的学术活动范围很广,比如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还赴美国做学术调研,八九十岁的时候还赴全国各地参加“中华美国经济学会”的年会等各种学术活动,均感叹他真可谓老骥伏枥,初心不改,是后辈人的榜样。因而,对他离休后的工作产生了了解的兴趣和愿望。于是,陈宝森对年轻人介绍说,自己是在1982年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调到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1992年从美国所离休。离休后被返聘延续到2004年,总共是22年的时间。离休后所做的事情比前一段要多些,离休后不仅在美国所也同其他科研单位搞协作,活动范围更大。不过主要脉络不离本行。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做美国经济课题。开始是继续原来的研究课题,即到美国搞经济调研,两个重点:一个是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另一个是美国经济周期。1984年到1989年陆续两次到美国实地调查研究。在此期间,完成了《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但一本书不可能完全反映所有的研究结果,1992年离休以后,就继续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与南开大学合作出版《美国经济周期研究》(1993年)一书。自己又写了《美国总统与经济智囊》(1996年)。在此之后则是根据美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做不同课题的调查研究。1993年同社科院财贸所合作,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做调研,提交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考察报告》(1994年),以及《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1999年)、《美国制造业复兴》(1999年)、《美国“新经济”剖析》(2003年)、《西方财政理论研究》(2005年)、《当代美国经济》(2011年)、《美国矿业的调整、转型和发展战略》(2013年)等著作。

其次,是跟踪美国经济形势。众所周知,美国经济的变化对世界经济都有影响,所以观察美国的经济形势是国家经济决策的需要。研究美国经济的人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原国家计委现在的发改委每年都定期找各研究单位讨论国际经济形势,也邀请陈宝森出席。为此,他都根据平时积累的信息认真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决策者参考。党中央政策调研机构也有这样的咨询会议请陈宝森参加。例如,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伊始,中央召集经济学家听取意见,他就受邀与会汇报美国经济形势。

在人们看来,陈宝森离休后的工作和所发挥的影响,与他在职时没有太大的差别。例如在离休后曾先后担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受聘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顾问。陈宝森认为:学术在于交流。他在离休后仍然常有定期的讨论会和年会要参加并交流研究成果,或者参与国际交流的外事活动,如去英国和新加坡考察和参加会议。2003年前后,中美因贸易逆差而摩擦加剧。外贸部美大司委托陈宝森负责研究《美国全球贸易逆差和中美贸易逆差》课题,他同几位同志组织了课题组,做了深入分析研究,写出了10万字的研究成果,并在外贸部召开的会议上做了报告。

在陈宝森离休后,还经常能看到他在各大媒体上的文章,做一些美国经济知识的科普工作。由于中国读者对了解美国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有浓厚兴趣,对美国经济形势也非常关心,所以报纸杂志经常邀请他写文章,约稿的单位包括《世界知识》《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法人杂志》《中国战略观察》《瞭望》等。他也曾应邀为《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供稿。这些文章汇集在《中美经济竞合论》的文集中。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和新华社的电视部门也常邀请他做节目。这类活动大约持续到2004年。

陈宝森的著作

此外,虽然他离休后不再带研究生,但还是给各单位研究生讲课。如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中央党校各地培训、外交部外交人员培训班、中国会计学院等。

在人们对陈宝森在工作上的激情、热情与真情感到钦佩时,他表示,近年来,自己的听力、视力、腿力都有所下降,外部的学术活动很少参加了。但是感觉脑力还行,他还有一个宏愿没有完成,就是要补课。他觉得自己虽然搞了20多年的美国经济,但对美国的历史和经济史了解得还是太少,在1988年出版的《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只研究了10位美国总统的经济政策,而且认识也比较皮毛。美国历届政府的政策导向对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在国内经济政策上的斗争推动着美国经济在颠簸中不断向前发展,才有了今天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现在存在的问题,也依然受到联邦政府经济政策导向的巨大影响。因此,他认为,有必要从头到尾把美国历届总统的经济决策认真学习、钻研一下,看看美国历届政府的决策和美国市场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规律性。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有用的,对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被确认是市场经济的话语权问题也是有意义的。但这件事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浩大工程。目前已经做了一些工作,边学习、边写点心得。但他谦逊地表示力量有限,能不能走到底,获得成果,自己也没有把握,不过决心是不会动摇的。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其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他备受鼓舞,希望自己所关切的课题也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