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中,时间过得很快,首版报纸很快就登出了,主编李商隐挑选的主题,李瀍的那首山坡羊。
对此,李瀍自己是不赞成的。但李商隐、白居易这俩正副主编都甚为推崇,表示这首小令不但格式新颖,而且寓意极为深远,正该推荐给同行们分享。诗这种题材,到了晚唐时节,已经有点过时了,李、白二人也都意识到了应该求变,但怎么变,他俩还没什么头绪,现在李瀍的这首潼关怀古正当其时。
李瀍之所以反对,当然是这违反了他的低调原则,都上报纸了,还是开天辟地的头一份报纸,还不引起轰动啊?潼关怀古本身的质量又相当不错,结尾那句兴亡皆是百姓苦,算是道尽了人间沧桑,不然后世能入选小学课本么?
他不想出这个风头,只是话没法说,总不能说这首曲子太好,哥不想被捧红吧?
所以,反对无效。李瀍任命李商隐的时候,就表示了报社的自由程度很高,自己不会加以干涉,这时候总不能打自己的脸吧?
于是,一时间,长安纸贵。
除了开篇词,引起了诗人们对长短句的激烈讨论之外,民间对李瀍搞出来的新纸,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颖王纸’的白竹纸更感兴趣,这玩意配合李瀍弄出来的印刷术效果很好。雪白的纸上印上铅字,最后装订起来的书,让人看了就喜欢,哪怕大字不识也一样。
而且,报纸上开篇的那首诗,据诗人们说,其中的韵味也很深远,大大的体现了颖王殿下怜悯世人皆苦的心境,是圣君情怀来着。可惜这位皇太弟太过低调,虽号称暂领军国大事,是为监国,但他就没怎么出过门。
换成一般的藩王,这时候还不频频在士林现身,然后引导一波风潮,最后从太监手中夺回权力?哪能像这位颖王一样,悄咪咪的躲在皇宫里不出来啊?其实很多农夫都已经见过李瀍了,但他们不知道那位小先生的身份,唯一知道的张老实嘴很严,压根就不露丝毫口风。
总之,长安人是略有些失望的。哪怕他们早就习惯了傀儡皇帝,线都被太监们牵在手中,但他们还是失望,没能形成万众一心的颠覆场面。
其实是他们想多了,太监们才不在乎什么士林不士林的,他们又不识字,你写书骂他,他都看不懂。写诗就更是媚眼抛给瞎子看。你要真想动手,人家可不怕杀人,甘露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生死危机时,来自读书人的反抗,毛用没有,人家太监可不怕杀得血流成河。
就在长安人的深情呼唤,结果李瀍迟迟不至中,820年的新年到了。
从这天起,李瀍开始日日入宫了,因为他的便宜哥哥要死了。历史上记录,文宗皇帝就是这年正月挂掉的,李瀍对史料不算熟,但原主登位的时间他还是记得的。
皇帝临死的时候,自己就得时常在身边了,不然容易被人钻了空子。一个仇士良可不足以保证自己肯定能登上帝位,他在御林军里面也不是全控呢,上次来闹事的那个鱼弘志就不是啥听话的人。
人呐,还是靠自己最为稳妥。
文宗皇帝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本来是无感的,他选定的侄子李成美,硬是被太监给换了人,他无力反抗归无力反抗,但瞅着李瀍不爽是肯定的。
只是这种不爽最近有些改观了,因为李瀍会做长短句,做的还很好。
那首《潼关怀古》算是投了文宗的所好了,关键是这个弟弟有文才,还不打算抢自己的谥号,文宗啊,连太宗皇帝都是文帝呢,可见这个谥号有多珍贵,关键是弟弟还有文才,这就足见兄弟之情了。
于是面对弟弟的连日探望,文宗皇帝的脸色也和缓了不少,少见冷言冷语了,除非李瀍和仇士良一起来。对死太监,皇帝的怨念还是很深的,爱屋及乌也爱不到他身上去。
总之,皇帝的日渐好转,很影响仇士良的心情,对李瀍却没啥影响。
他登基后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太监,搞不定太监和御林军,他啥也别想干,稍微想伸展下手脚,就得引起这些人的警惕。别说文宗皇帝看起来更像回光返照了,他就真活过来,再活个一两年,李瀍也不在乎,他准备拉拢百姓,但也需要时间,田地得有收获,然后,才好练兵,兵练起来才能痛翻太监们啊。
与其当个摆设皇帝,还不如哥哥继续当摆设呢。
所以,眼下就是个皇弟不急太监急的情况,直到春节过完,眼见就是十五,宫里突然传出消息,皇帝要不行了。
李瀍不敢怠慢,赶紧赶去太极宫。
没有抢位的,但一直病恹恹的天子突然就到了弥留之际,李瀍也不知道是又有人给他下药了,还是天气冷的关系使然,总之,他要不行了。
李涵,就是李瀍这位便宜哥哥的大名,他是晚唐少有的不嗑药的皇帝,其他人,包括李瀍自己在内,都是嗑药早死,难得有这么个干净的,可惜他读书太多,以为读书明理,结果被太监们用暴力手段搞死了,确实挺可惜的。
谥号文宗,或许有些过了,但这人基本上是个潜在的好皇帝。只是有晚唐时代皇帝的通病,被太监把持,到死也只能恨恨的看着仇士良,却依然无能为力。
“弟弟来了啊,赐座……朕不行了,弟弟近来可有好诗,借以送朕一程?”文宗伸出了骨瘦如柴的手,带点祈求向李瀍问道。
李瀍看得于心不忍,索性横下一条心,凑到李涵耳边,轻轻说道:“皇兄放心,弟誓杀尽宫中太监,为皇兄送行!”
他的声音很轻,但声音入耳,文宗的眼中却是大亮,陡然身体坐起,单手向空虚抓,口中高呼道:“皇天后土,祖宗英灵在上,吾弟当好好去做,吾弟当为尧舜!”说罢,气绝。
李瀍被吓了一跳,本来他就是想安慰一下这个倒霉哥哥,结果哥哥好像宋太祖和天启帝双重附体了似的,来了这么一嗓子。还行,他好歹没喊出誓杀仇士良之类的话来,不然可就麻烦了。
喊完这一嗓子,李涵也咽气了。李瀍继承帝位是没啥疑问了,皇帝死前亲口认可了皇太弟,一个破帝位还得咋继承啊?
其他在场的人都被李涵吓了一跳,但也没人多想,虽然没听到李瀍对皇帝说了什么,但想来一首绝妙好诗吧?要不皇帝咋那么激动呢?当为尧舜都喊出来了,谁不知道那就是这位想当文皇帝的终极梦想啊?
并不亲近的哥哥,将梦想托付给了弟弟,可见那是首何等的绝妙好诗,了不起,了不起,真是太令人敬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