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论视角

国际关系研究理应告诉我们世界如何运转,但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即便是最好的理论也不能达到标准。但是,这些理论可以点破主导着对外政策辩论的相关错误观念,揭掉简单化的标签。

——杰克·斯奈德 1

各种各样的竞争观点比只有一个单一理论的正统观念使我们更为受益。

——斯蒂芬·沃尔特 2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三个理论群属于较为成熟的社会科学理论,拥有解释性、可证伪性和简约性等特征,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可以实证的核心概念、主要因果关系(理论逻辑)和丰富的理论推论……这三个理论群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体。

——宋伟 3

有一句话叫“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但假如人真的能拥有“上帝视角”,就像微信启动页面上仰望地球的那个人一样,他看到的世界肯定比万花筒还要复杂。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度高歌猛进,但民族主义似乎也是愈发凸显和激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阴影一直没有消弭,但军备控制和核裁军的进步也不容忽视;中东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斗得你死我活不肯罢休,而像法德这样打了几百年血仗的宿敌却能一笑泯恩仇……

如果不能准确解读这些纷繁复杂甚至看似矛盾的国际关系现象,决策者就很难及时做出决策,媒体的报道就容易失真,民众也容易被感性情绪和偏颇意识牵着走。

国际关系学者想要在这“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将这些零散的画面和纷乱的现象整合成为一幅清晰明朗的图画,就需要简明扼要的理论来阐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走向。

“化繁为简”的理论相当于“路线图”,引领我们关注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和现象,并用逻辑推演的方式为这些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提供一种或多种解释模式,甚至对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

理论来源于现实,是时代的产物。自国际关系学科诞生起,时代的发展变化就不断对国际关系理论提出新的要求,而国际关系新理论的产生可以说就是对时代要求做出的回应。当旧的理论不能解释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时,新的理论便应运而生。理论与时代的关系可以大略总结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理想主义者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研究热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重视权力政治的传统现实主义学派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极格局的长期稳定,使得关注结构的新现实主义获得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主导权;

——冷战时期国际合作史无前例地增强,促使新自由主义对复合相互依赖与国际制度进行了深度研究;

——冷战的结束使强调观念、规范与文化作用的建构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章将结合理论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时代氛围、学术谱系和思想渊源,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介绍和比较。

1 Jack Snyder, “One World, Rival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Vol. 145, No. 145, 2004, p. 53.

2 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Vol. 110, No. 110, 1998, p. 30.

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从政治思想到社会科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