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没什么特别的人类
著名物理学家伽莫夫曾经写过一本非常经典的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开头讲述了一个无厘头的小故事:两位匈牙利贵族聚在一起,玩一个关于数数的小游戏,他们各自在脑海中想一个自己能想到的最大数字,然后比一比谁想到的数字大,输的人要付给赢的人一枚金币。其中一位贵族抓耳挠腮想了很久,说出了一个他所能想到的最大数字:3。你没听错,就是1、2、3的3。轮到另一位贵族,对手说了个“3”,按照常理来讲,只要不是智商突然掉线,这枚金币是跑不了的。可是万万没想到,这位贵族绞尽脑汁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憋出一句:好吧,你赢了……
在今天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看来,这两位贵族的表现当然是匪夷所思的,因为扳扳手指头就能找到比“3”更大的数字。但请你相信,用手指头数数这件事情(“屈指记数法”)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如果我们把时针拨回到数万年前,看一看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北部的一些古老部族,那一切就变得十分合理,因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地方的祖先可能并不知道比“2”更大的数字。如果你要问一位部族首领他有多少个孩子?他大概只能尴尬地告诉你一堆,因为他根本数不清。这说明在精准计数这件事情上,人类祖先的“天赋”其实乏善可陈。
语言学上的证据也充分支持这一观点。在数字被真正抽象化之前,人类就已经能够使用多种词汇来表达“2”这个概念,这些词汇流传下来,并保留着很深的痕迹。例如,英语中的“pair”“couple”“twin”和“set”等词汇,都用于表达两个对象的含义,然而表达“3倍”和“许多”的单词却常常混淆不清。例如,英语中的“thrice”能同时表达“3倍”和“许多”;西班牙语中的“3倍”(tres)和法语中的“许多”(très)则有明显相同的词源;在中文中,“三足鼎立”是一鼎三足,数量确定,“三思而行”却是反反复复,多次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人类的原始数觉能够区分“1”和“2”,却无法准确识别比“3”更大的数目。
相比之下,一些鸟类和昆虫则要强悍得多。例如,独居蜂这种昆虫,能够在巢穴中预先放置精准数量的尺蠖作为其幼虫的食物,有的独居蜂会放置5条,有的会放置12条,有的会放置24条。没有证据显示,独居蜂经过了统一培训或互相学习,它们在准确识别5、12、24等特殊数字上天赋异禀。
同样天赋异禀的还有乌鸦,两位德国科学家在2015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乌鸦大脑中某些特殊部位的神经元对数量有反应,它们能够排除位置、大小和分布方式的干扰准确辨别5以下的数量差异,展现了卓越的原始数觉。
而在数觉方面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则是长脚沙漠蚂蚁(见图1-1),这种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蚂蚁自带“计步器”,每次外出觅食后总能通过精准计数行走的步数回到自己的洞穴。尽管脚比普通蚂蚁长得多,长脚蚂蚁移动一段短距离也需要行走上千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每次出门都能够保证出发和返程步数完全一致。

图1-1 长脚沙漠蚂蚁1
你们肯定很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得知这一点的,对不对?很简单,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让长脚沙漠蚂蚁从洞穴出发行走一段距离,然后给一些长脚沙漠蚂蚁的足绑上细小的猪毛,就像让它们踩着“高跷”,接着把这些蚂蚁放开,让它们朝自己的洞穴走。科学家发现,这些踩着“高跷”的蚂蚁走到自己洞穴门口的时候,往往停不下来,还要再往前走。为什么呢?因为腿变长了,步幅变大了,如果长脚蚂蚁是靠计步数回家的,走同样的步数,那么必然超过原来的距离。另外,某些长脚沙漠蚂蚁的待遇可能就比较可怜了,科学家把它们的腿锯掉一部分,同样地,让它们朝自己的洞穴走。科学家发现,这些短脚蚂蚁往往还没有走到自己洞穴门口,就已经停了下来,因为腿变短了,步幅变小了,但是它们依然按照原来的步数行走。
这个实验非常有趣,虽然有点残忍,但是它非常清楚地表明长脚沙漠蚂蚁识别自己的洞穴可能不靠嗅觉,也不靠视觉和触觉,而是靠它的原始数觉,一种神奇的“计步器”。
1图片来自蚂蚁维基,作者:Estella Ortega,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